7月15 日至8月15日,由苏州工学院龙舟队组成的“龙舟文化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动作频频,他们结合龙舟文化“同舟共济、奋勇争先”的精神内核,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增强文化自信,在龙舟技艺训练中锤炼坚韧意志,在民俗文化课堂上探寻龙舟起源……实践团不仅在常熟湖甸基地圆满完成集训,更积极参与中美青年文化交流活动,以龙舟为纽带搭建友谊桥梁,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龙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中美青年龙舟相会:共沐文化雨同扬友谊帆
7月30日上午大雨倾盆,却丝毫没有消减中美青年们的热情。苏州工学院内,一场别开生面的龙舟文化交流活动如期开展。来自美国塞勒姆州立大学、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的5名学生,与苏州工学院龙舟队队员相聚一堂,共沐夏雨,以桨为媒续写友谊篇章。
活动中,苏州工学院龙舟队队员向美国学生系统介绍了“龙舟”——这一承载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从“龙舟的起源传说”到“端午竞渡的民俗意义”,从“船桨的构造原理”到“划行的协作技巧”,队员们通过生动讲解搭配标准示范,将这项古老运动背后的文化内涵娓娓道来。在专业划船机前,美国学生们跃跃欲试,在龙舟队教练的指导下模仿划桨动作。桨叶交替间,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以体育为桥,增进了两国青年的相互理解,让“真实、立体的中国”在美国青年心中生根,现场欢呼声与水流声交织成独特的友谊乐章。


碧波竞渡挥洒汗水:青春桨声传承龙舟精神
暑期的常熟湖甸龙舟基地,水波粼粼,鼓声阵阵。实践团的30余名队员走进常熟湖甸龙舟基地,在专业教练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以练促学,以访强魂”的集训之旅。
清晨五点半,天刚微亮,湖甸龙舟基地的码头便已热闹起来。队员们整理好救生衣,扛着龙舟向岸边走去,朝阳为他们的身影镀上金边。“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正是集训日常的生动写照。“龙舟不是一个人的秀场,而是一群人的战场。”这句话深深烙印在每个队员心中。从一开始的动作不协调、节奏不一致,到后来的桨起桨落整齐划一、鼓声口号铿锵有力,队员们在一次次磨合中学会了倾听与配合。烈日下的体能训练让大家皮肤黝黑,暴雨中的坚持划行让衣衫湿透,但没有人叫苦叫累,因为每个人都明白,龙舟承载的不仅是速度,更是团结与传承的重量。
实践团团长刘研说:“起初我对龙舟一无所知,握着船桨的手都在发抖。但现在我懂得,‘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是队友们的鼓励让我坚持至今。每一次鼓点都是冲锋的号角,每一次划桨都是共同的信念。我们划的不仅是龙舟,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守护,是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


探馆溯源研学非遗:触摸龙舟文化千年脉动
集训的汗水尚未干透,队员们便在导游的热情引领下,开启了充满历史韵味的龙舟文化研学之旅。馆内灯光柔和,一件件承载着岁月记忆的展品静静陈列,仿佛在诉说着传统龙舟文化的千年故事。导游将龙舟的历史细细道来,从龙舟竞渡最初祭奠先贤的古老传统,到龙舟制造中“选材考究、榫卯精巧”的独门工艺,再到湖甸地区历代龙舟赛事里惊心动魄的竞渡瞬间与斩获的累累荣誉,每一个细节都被细细拆解。队员们驻足在泛黄的老照片前,凝视着古朴的龙舟模型,聆听着那些关于拼搏与传承的故事,指尖拂过展柜中记载着荣耀的奖杯与锦旗,在沉浸式的参观中,对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龙舟文化有了更鲜活、更深刻的感知。

此次“龙舟文化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已接近尾声,一次次挑战体能极限的坚持、面对失误时的反复尝试,体现了“拼搏”的实际意义;从龙舟竞渡的历史渊源到造船技艺的传承,实践团成员们都表示对于传统文化产生了由衷的自信与自豪。
这些在实践中积累的精神力量,将成为队员们人生中的宝贵财富。当队员们带着收获回到校园、走向更广阔的领域时,龙舟文化也通过青年的传承,在新一代的践行中,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