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上午,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工商学院“红岩星火淬青衿,爱国教育正当时”实践团怀着对红色历史的崇敬之心,抵达江姐村开展实地研学活动。此次活动是本实践团打造的“四课”第一课——一堂历史课,通过走访革命旧址、体验乡村发展,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感悟历史重量,汲取成长力量。
抵达江姐村后,实践团首先与当地村委工作人员会面。在村委办公室里,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村庄的红色资源分布、革命历史沿革及近年来红色文旅发展情况,为实践团的研学活动搭建起清晰的认知框架,让大家对即将探访的邓萍故居充满了期待。
穿过村口的石板路,在村委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团来到了邓萍故居。青瓦土墙的院落静立在晨光中,木门上斑驳的漆痕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刚踏入院门,一尊青铜雕像便赫然映入眼帘:邓萍身着军装,目光如炬望向远方,衣角的褶皱仿佛还带着战场的风尘,那份穿透时空的坚毅瞬间攫住了所有人的目光,队伍不自觉地安静下来,空气中弥漫着肃穆与崇敬。
图为实践团成员了解邓萍生平事迹。杨杨雅渝 供图
绕过雕像进入故居,斑驳的木门吱呀作响,仿佛在诉说岁月的厚重。实践团成员怀着肃穆之情走进邓萍故居,这座古朴的院落静静矗立在村落深处,屋内陈列的旧照片无声诉说着这位革命先烈的峥嵘岁月。邓萍早年受进步思想感召,十八岁投身革命洪流,在大革命低潮期依然坚守信仰,始终紧跟党的步伐。从参与平江起义到投身井冈山斗争,从苏区反“围剿”到长征路上的浴血奋战,他以“冲锋在前、敢于牺牲”的担当,践行着对人民的忠诚。1935年遵义战役中,年仅27岁的邓萍为掩护战友壮烈牺牲,彭德怀曾感慨:“这个人是值得纪念的!”短短数语,道尽了他信念如磐、舍生取义的精神内核。参观过程中,成员们驻足凝视先烈遗物,聆听那段战火纷飞的往事,深刻体会到“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革命精神并非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行动自觉。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邓萍故居集中学习。任焰娟 供图
离开邓萍故居,实践团一行来到村委工作地旁的生态采摘园。步入园中,豇豆、小番茄,翠绿挺拔的玉米、点缀其间的辣椒与折耳根,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村委工作人员介绍,这片采摘园是村庄“红色文旅+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缩影——通过引入科学种植技术,传统作物实现了产量与品质的双提升,既为村里带来经济效益,也成为研学团队体验农耕文化的实践基地。成员们一边观察作物生长状态,一边请教种植技巧,亲手采摘新鲜蔬果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劳动的价值,更直观理解了“乡村振兴既要守好红色根脉,也要种好绿色希望”的深刻内涵。
图为村委工作人员带领实践团成员参观采摘园。杨杨雅渝 供图
此次江姐村研学之行,为实践团成员带来了精神与认知的双重洗礼。在精神层面,邓萍等革命先烈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让青年学子深刻认识到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进一步坚定了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许多成员在分享感悟时提到,“以前在课本上读到的革命故事,今天在实地走访中有了温度与重量,这种感动会转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在认知层面,成员们通过对比村庄的红色历史与现代发展,清晰看到了“红色资源如何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理解了传承与创新在基层治理中的生动体现。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当地村委合影。任焰娟 供图
作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工商学院“四青”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环,此次研学让爱国教育走出课堂、扎根大地。实践团成员表示,将把此次研学的收获转化为实际行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以先烈精神为指引,既传承好红色基因,也关注乡村发展,用青春力量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而江姐村的红色故事与发展实践,也将持续激励更多青年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找准人生坐标,勇毅前行。
通讯员 周嫣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