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与发展需求,始终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人生三部曲”社会实践团秉持“探寻生命韧性,传递社会温情”的初心,于7月13日至8月8日聚焦残障群体、特殊儿童及社会包容环境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从艺术团体中特殊追梦者的奋斗故事,到社区街道里对盲道的守护行动;从幼儿园里的善意启蒙,到特教机构中的专业探访,实践团用脚步丈量社会温度,用行动诠释青春担当,在一个个具体场景中,解码“化碍为爱”的生命密码。
艺术追梦:残缺生命的热爱突围
实践团走进淄博市追梦艺术团,与特殊追梦者对话,见证艺术如何成为残缺生命的突围力量。听障舞者许娟在无声世界里,以视觉捕捉节奏、用坚持重塑自我,舞蹈是她与世界对话的独特语言;自闭症少年叶昊辰借古筝、书法抒发热爱,艺术成为其打开内心、连接社会的窗口,“淄博市残疾人自强模范”的荣誉,正是对他以热爱破壁的肯定;创业者张佳佳将幼教专业与视力障碍的挑战相融合,设计特殊玩具,为特殊儿童打造理解与陪伴的空间;残障农民董兰合在致残后耕读传情、以戏曲抒怀,用行动书写“残疾不等于残废”的生命韧性。这些追梦者以艺术为翼,突破身体禁锢,在残缺中编织热爱,让实践团深刻体会到:障碍是生命的别样考题,而热爱是解题的密钥,能将困顿化为成长的养分。
成长护航:从实践赋能到专业培育
实践团走进淄川憨兜家园与启音儿童培育中心,见证特殊群体在不同支持场景下的成长轨迹。淄川憨兜家园为心智障碍者提供了实践与协作的平台,他们在老师指导下参与手工制作、完成订单生产,从独立打磨一件饰品到团队协作完成任务,每一步都是突破认知局限、融入社会的尝试。实践团在这里体验了陶泥制作、刻纸、洗车等活动,发现这些“工作”不仅是技能训练,更是让特殊群体在创造中感受价值、在协作中建立自信的载体,印证了合适的平台对特殊群体成长的重要性。
启音儿童培育中心则以专业教学为特殊群体搭建沟通桥梁。实践团设计互动游戏,让孩子们在欢笑中突破沟通壁垒,从古诗教学到唱歌跳舞,实践团与孩子们共同度过了一段欢乐时光。这让实践团深切体会到,沟通的壁垒从非坚不可摧,专业引导与真诚互动,便能为心与心的连接铺就通途。
社会行动:从细微处构建包容生态
实践团深知,社会包容需从细微处发力,以具体行动搭建无障碍桥梁。在盲道清理行动中,成员们直面城市出行“痛点”:搬离占道车辆、劝导流动摊主、排查设施隐患。蒙眼体验让成员切身体会到视障群体的出行艰难,也让“盲道是城市文明试纸”的认知深入人心。同时,实践团意识到,行动不仅需要清除物理障碍,更需硬件完善与意识觉醒双轮驱动,他们希望这些微小行动能吸引更多人关注基础设施,进而关注弱势群体。
幼儿善意启蒙实践聚焦社会包容的“未来基因”。在小博士幼儿园,成员们通过绘本讲解、互动体验,向幼儿传递“尊重差异”的理念。从理解“星星的孩子”到制作爱心卡,善意的种子在童真心灵中悄然萌芽。这一行动将包容教育前置,让“尊重差异”成为幼儿成长的底色,为社会包容生态培育未来力量,也印证了“社会包容需代际传承,幼儿教育是关键一环”。
特教洞察:专业与爱的成长护航
探访济南特教机构时,实践团见证了专业教育如何为特殊儿童筑梦。在希望之舟、鲁智等机构,成员们看到特教事业从初创到成熟的发展历程:针对自闭症等特殊儿童的分级教学体系已然成型,融合班培养社交能力、衔接班强化生活技能、长期班定制干预方案,构建起特殊儿童的成长阶梯;专业师资团队以耐心与科学方法拆解成长难题,从生活自理到社会融入,每一步都倾注着教育者的心血。特教机构不仅是教学场所,更是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训练营”,通过专业课程与心理支持,帮助孩子突破发展瓶颈。这让实践团深刻认识到:特殊教育是社会支持体系的核心支点,唯有专业与爱并行,才能为特殊儿童铺就成长通途。
实践启示:以青春力量激活社会包容
“人生三部曲”实践,是一场关于“障碍与爱”的深度解码。从个体追梦者的热爱突围,到社会行动的包容构建,再到特教体系的专业护航,实践团清晰看到:残障群体的生命韧性,是突破困境的内生动力;社会行动的广泛参与,是包容生态的构建基础;特教机构的专业支持,是成长发展的关键保障。三者交织,共同构成“化碍为爱”的社会支持网络。
这场实践让青春力量与社会需求深度链接,成员们从“见证者”转变为“行动者”,深刻理解到:社会包容并非抽象概念,而是由个体故事、具体行动、专业体系共同构建的有机整体。未来,“人生三部曲”实践团将持续以行动发声,传递“化碍为爱”的理念,推动社会看见障碍群体的成长渴望,以青春微光汇聚成包容社会的温暖炬火,让每个生命都能在理解与支持中,绽放独特光芒。
作者:张雨欣
摄影:张静蕾 杨晴晴 冯鑫锐
来源:“人生三部曲”社会实践团
联系方式:19806155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