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青衿染忆” 实践团的成员们来说,日照市东港区 “无失山房” 的实践之旅,不仅是一次非遗探寻,更是一场深刻的青春成长课。
初到手工坊时,成员小李还带着些许浮躁。看着朱春莲老师慢悠悠地挑拣茶叶,他忍不住催促:“老师,差不多就行吧?” 可当他看到自己因急于求成而染出的手帕颜色不均,再对比朱老师那方色泽温润、纹路清晰的作品时,脸上泛起了红晕。之后的日子里,他学着沉下心来,在折扎布料时反复调整角度,在浸染时耐心等待茶汤渗透,指尖的动作从慌乱变得沉稳。
成员小王曾觉得非遗传承离自己很遥远。但当她听到朱老师讲述年轻时背着染缸走村串户的经历,看到那些被岁月磨得发亮的染具时,内心受到了极大触动。在整理访谈录音时,她逐字逐句地记录着朱老师的话,那些关于坚守与热爱的故事,让她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非遗传承人的不易。她在实践日记里写道:“原来每一项传统技艺的背后,都藏着无数人的坚守。我们年轻人,有责任把这份坚守延续下去。”
实践团的 “技术担当” 小陈,最初只是想着用专业知识帮手工坊做些宣传。可在参与茶染制作的过程中,他发现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能碰撞出奇妙的火花。他尝试用电脑设计茶染纹样,再教给朱老师如何通过简单的折扎实现。当看到自己设计的纹样在茶染布上呈现出来时,他兴奋不已:“原来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创新能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离开 “无失山房” 时,每个成员的行囊里都装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茶染作品。这些作品或许不够完美,却承载着他们的成长与感悟。成员们知道,这次实践让他们不仅学会了茶染技艺,更懂得了何为匠心、何为担当。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会带着这份成长,继续为非遗传承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