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茶叶,从苦涩回甘的饮品到晕染乾坤的染料,跨越千年的非遗智慧,在当代青年的指尖流转出新的可能。7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走进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无失山房”非遗手工坊,以暑期“三下乡”实践为契机,在茶染技艺的浸润中,探寻传统文化与青春力量的碰撞,为非遗传承注入年轻活力。
茶染,这项以茶叶为魂的古老技艺,承载着华夏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生活的巧思。史料记载,早在唐代,茶农便发现煮茶后的茶汤能为麻布着色,历经宋元明清的技艺迭代,逐渐形成“一煮二浸三晒”的完整工序:精选陈年茶饼萃取色素,用草木灰水调节酸碱度定色,经七次浸染、九道晾晒方能成就一方茶染织物。这种将自然馈赠转化为生活美学的智慧,让茶染不仅是一项手艺,更成为记录时令流转、地域风物的“活态史书”。在日照东港区,得益于当地悠久的茶产业积淀,这项技艺得以在手工坊中延续,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
推开“无失山房”的木门,时光仿佛在此慢下脚步。工作台面上,青花瓷碗盛着深褐色的染液,竹制镊子夹着待染的素布,阳光透过木窗棂,在染液表面投下细碎的光斑。展柜里,茶染作品静静诉说着传统与创新的故事:既有遵循古法制作的茶染汉服,衣襟处的云纹由三次晕染而成,色泽随光线变幻呈现墨绿与赭石的渐变;也有融入现代设计的茶染笔记本,封面以茶染布料拼接几何图案,内页夹着茶染书签,轻翻间仿佛能嗅到陈年茶香。
“守艺不难,守心才难。”在与传承人朱老师的交流中,这句话让实践团成员印象深刻。朱老师从事茶染技艺传承已逾三十年,她的工作室墙上挂着一张泛黄的工序表,上面用毛笔标注着“春茶宜染浅绿,秋茶可染深褐”、“雨天染布需加松烟固色”等祖辈传下的诀窍。“现在市面上化学染料半小时就能出活,我们的茶染要等七天阳光晾晒,年轻人耐不住这份慢。”朱老师一边演示如何用茶渣制作拓印模板,一边惋惜地说。她坦言,近年来虽有不少人前来体验,但能坚持系统学习的年轻人不足十人”。话语间,她摩挲着一块传承三代的茶染木模,纹路已被岁月磨得温润。
实践团成员亲身体验后,更懂这份坚守的重量。看似简单的步骤,实则暗藏玄机——染液浓度、温度、晾晒时长的细微差异,都会导致最终成色千差万别。此次实践,让“传承”二字在青年心中有了更具体的注解。实践团不仅用镜头记录下茶染技艺的完整流程,制作成科普短视频在校园平台传播,还结合专业所学,为手工坊设计了“茶染体验课程进校园”方案,计划通过高校社团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这项技艺。
离开“无失山房”时,夕阳为手工坊的青瓦镀上金边,晾在院子里的茶染布料随风轻摆,如同流动的水墨画卷。实践团成员知道,非遗传承之路或许漫长,但只要有更多青年愿意躬身入局,以创新为笔、以热爱为墨,定能让千年茶染技艺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晕染出更广阔的天地。未来,他们将继续以实践为桥,让茶染的清香飘进更多校园,让非遗的种子在青春土壤里生根发芽,让这项古老技艺在日照港城的文旅融合发展中,绽放出跨越千年的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