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黛瓦映天光,墨香古韵润心房。2025年7月2日,巢湖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徽韵传承·与爱同行”实践团踏着盛夏的蝉鸣,走进徽州历史博物馆,在雕梁画栋间触摸千年文脉,于笔墨丹青中解码徽州记忆,让青春的脚步与古老的文明撞出了诗意的火花。
博物馆的朱漆大门缓缓推开,仿佛开启了一部厚重的时光典籍。团队成员们首先驻足于“山川聚秀”展区,玻璃展柜中,泛黄的《新安江流域图》静静铺展,笔触间勾勒出徽州“七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肌理。讲解员指尖轻拂过微缩景观里的马头墙,“你看这墙脊的弧度,藏着徽州人对山水的敬畏,也藏着他们走南闯北时,对家的念想。”

移步“商道留痕”展厅,一枚枚锈迹斑斑的钱庄票号,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队员们围在展柜前,细细辨认票面上“屯溪”“歙县”的字样,仿佛能听见百年前码头边,挑夫们的号子与商号里算盘的噼啪声交织成歌。“原来‘无徽不成镇’的背后,是一代代徽州人用诚信与坚韧,在茶香、墨韵、丝绸间铺就的万里商路。”

最动人的莫过于“文脉永续”展区。泛黄的宣纸、斑驳的砚台、褪色的戏服,无声诉说着徽州人“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坚守。当队员们轻轻按动互动屏,古戏台的光影里便响起黄梅戏的婉转唱腔,与展厅外廊下悬挂的红灯笼相映,恍若穿越回明清时节的徽州街巷——那里,书院的琅琅书声与戏楼的丝竹管弦,曾共同奏响这片土地最悠长的乐章。

原来历史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沉默,是马头墙的弧度里藏着的乡愁,是算盘珠子里算尽的光阴,是毛笔尖流淌的风骨。那些在博物馆里遇见的文物,早已不是冰冷的陈列,它们在青年的眼眸里苏醒,化作流淌的诗行,等着被更多人读进心里,写进明天。

暮色渐浓,实践团成员们在博物馆前的牌坊下合影。夕阳为白墙黛瓦镀上金边,也为年轻的脸庞染上温暖的光晕。我们带走的不仅是相册里的影像,更是刻在骨子里的感悟:徽州的美,不在楼阁的雕梁画栋,而在它把山水的灵秀、商道的诚信、文脉的坚守,都酿成了岁月里的沉香。
此次三下乡之行,如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当青春的目光与千年的文明相遇,那些沉睡在文物里的故事便有了新的注脚——原来历史从不是冰冷的陈列,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基因,等待着每一代人用热爱与传承,让它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继续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