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至22日,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布叠秦韵·绣梦延川”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教师郎亮明的带领下,赴陕西延安、延川两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延川布堆画”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调研、非遗体验与文化访谈等形式,深入挖掘其红色基因与当代价值,探寻非遗传承与红色教育融合的新路径。
革命足迹:在历史现场感悟布堆画中的红色精神
实践队首日抵达延安,先后走访延安文艺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与延安革命纪念馆。在“陕北民间艺术”展区,队员们细致观摩革命题材文艺作品,感受民间艺术与革命叙事的深度融合。在中共中央驻地旧址,队员们重温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历程,理解布堆画如何以布为纸、以彩为墨,记录下那段烽火岁月中的军民情深与理想信念。
田野采风:在民俗村落中体验布堆画的乡土温度
8月19日至20日,实践队走进延川县乾坤湾镇甄家湾村。在非遗工坊中,队员们与当地传承人共同完成布堆画制作,从描样、剪布到拼贴、压线,亲手体验这一“布上的刺绣”所带来的艺术震撼。一位年过七旬的传承人表示:“布堆画不只是手艺,更是我们延川人讲历史、话真情的方式。”队员们还在碾畔民俗博物馆参与秧歌、道情等陕北民俗活动,从多维度理解布堆画生长的文化土壤。
红色非遗:在对话中寻找守正创新的传承路径
实践期间,团队与延川县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及相关企业展开座谈。各方围绕布堆画的题材创新、推广困境与产业化可能性进行深入讨论。目前,延川布堆画正尝试从传统炕围画、壁挂走向文创产品、文旅体验等新领域,实践队也提出借助新媒体平台扩大传播、开发红色研学课程等建议,为其注入青春视角与创新动能。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场文化调研,更是一堂深刻的“思政大课”。队员们表示,通过触摸每一片布块背后的历史温度、聆听每一个革命故事的精神回响,更加意识到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
未来,团队将整理调研成果,形成布堆画红色主题创作建议与传播方案,依托学院平台和媒体进行宣传推广,真正实现“让非遗活起来,让红色精神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