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漫过 “无失山房” 的黛瓦,在青石板上投下木窗的格纹。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的成员们已支起设备,镜头对准院中那口传了三代的染缸。缸沿结着深褐色的茶垢,像一圈圈凝固的年轮。
三脚架上的相机缓缓转动,捕捉朱春莲老师揉捻茶叶的动作。指腹碾过干燥的叶片,细碎的茶末簌簌落在竹匾里,与晨光交织成淡绿色的雾。成员们调整柔光箱的角度,让光线恰好勾勒出她手腕转动的弧线,连鬓角渗出的细汗都看得分明。
染缸旁的长桌上,棉布被折成各式形态,用棉线细细捆扎。有的叠成菱形,有的卷作圆筒,针脚在布面构成规则的几何图案。实践团的镜头贴着桌面推进,记录下竹针穿过布料时挑起的纤维,像给素白的棉布绣上隐形的花纹。
茶汤在大铁锅里翻滚,腾起的蒸汽模糊了镜头。有人伸手调整焦距,让沸腾的气泡成为前景,背景里朱老师搅动木勺的身影渐渐清晰,褐色的液体在勺沿拉出细长的丝。阳光穿过蒸汽,在墙上投下晃动的光斑,与晾衣绳上茶染布的影子重叠。
晾晒架被缓缓推到院中,刚染好的布料垂成一道道茶褐色的帘幕。风过时,布面起伏如波浪,染出的纹样在光影里忽明忽暗。成员们踩着梯子爬上屋顶,从高处俯拍这一幕,工坊的青瓦、院中的染缸与飘动的茶染布,在取景框里构成一幅立体的画。
暮色渐浓时,手机屏幕上的视频正在渲染。茶汤沸腾的特写、捆扎布料的慢镜头、阳光下舒展的成品,画面随着茶染布的色泽深浅自然过渡。最后一帧停在朱老师凝视染缸的侧影上,晚霞漫过她的肩头,与缸中茶汤的颜色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