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西岸的日照,像一本厚重的线装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光阴的故事。从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播撒进步思想的种子,到邻里乡亲携手守护家园的点滴过往;从手工作坊里传出的勤劳声响,到街巷间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日照的岁月长河里,沉淀着无数值得打捞的珍贵记忆。为探寻这些藏在时光里的故事,赤旌载梦实践队踏上了这场寻访之旅。
6月上旬,实践队开启了这场探寻之旅。队员们化身"时光收集者",分头走进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区,在泛黄的《日照乡土志》《海州湾民俗考》里翻找线索,那些关于旧时市集、民间技艺、生活习俗的记载,像散落的珠子被一一拾起。同时,大家还在本地文化论坛、民俗爱好者社群里搜集口述故事,从网友分享的"爷爷的老账本""奶奶的织布匣"等回忆中,拼凑着过去生活的样貌。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大家对本地历史记忆的认知,团队设计了一份特殊的调研问卷。问题既有"您家中保留着哪些老物件?"这样贴近生活的内容,也包含"您觉得哪些老故事值得讲给下一代听?"等思考性话题。考虑到不同年龄层的经历差异,问卷特意用平实的语言表述,避免晦涩的术语,就像街坊聊天般亲切自然。
6月10日,打磨多日的问卷终于定稿。队员们计划线上在社区微信群、校园公众号推送,线下则带着问卷走进菜市场、老街巷、老年活动中心,希望能听到更多元的声音,织就一张完整的记忆网络。
6月16日清晨,团队走进日照民俗记忆馆,门楣上"岁月留痕"四个斑驳的大字,仿佛在无声地邀请大家推开时光的大门。序厅里陈列的旧式渔船模型,木桨上的每一道刻痕都像是海浪留下的吻痕,让人想起祖辈们驾舟出海、与风浪搏击的日子。
在"市井百态"展区,复原的民国时期杂货铺让人眼前一亮:玻璃柜台里摆着铁皮饼干盒、陶瓷油罐,墙上挂着粗布汗巾、铜制烟袋,角落里的算盘还停留在某一笔交易的数字上,仿佛下一秒就会有掌柜的来拨动算珠。讲解员指着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袱说:"这是当年跑码头的货郎用来装针线、纽扣的,走街串巷时摇着拨浪鼓,孩子们就会围着他转。"
转到"邻里守望"区域,一组老照片格外动人:1950年代的集体劳动场景里,村民们合力盖土坯房,有人递砖,有人抹泥,脸上的笑容比阳光还灿烂;1960年代的互助组账本上,用毛笔写着"张家借李家三斤玉米面,秋收后归还",字里行间都是守望相助的温暖。最让人驻足的是一个旧木箱,里面整齐叠放着几十封家书,泛黄的信纸上,"家中安好,勿念""庄稼长势不错"等朴实话语,藏着离家游子与家人最深的牵挂。
在"技艺传承"展区,老织布机、染布缸、铁匠炉静静伫立,墙上的黑白照片记录着老手艺人专注的神情:染匠将棉布浸入染缸时的认真,铁匠抡起锤子时的专注,木匠刨木时飞扬的木屑,都定格成时光里最美的画面。一件打满补丁的围裙,是老裁缝用了三十年的工具,针脚里藏着她对每一件衣服的用心。
走出展馆时,夕阳正为老街镀上一层金边。队员们手里攥着记录故事的笔记本,心里装满了沉甸甸的感动。这场实践让大家明白,那些藏在老物件、老故事里的,不仅是逝去的时光,更是祖辈们勤劳、善良、互助的精神密码。
如今,这些记忆不该只躺在展馆里。队员们约定,要把听到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把老物件背后的智慧传下去,让日照的岁月记忆像黄海的潮汐般,永远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