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朱芸慧)“这个圆圆的字像不像太阳?它就是‘日’,古人看到太阳是圆的,就这么创造了这个字……”7月22日,在大冶市新冶社区“爱心托管班”里,来自武科大的志愿者正指着甲骨文的图片,给新冶社区的小朋友讲解古老文字的奥秘,桌上五颜六色的黏土在孩子们手中渐渐变成“日”“月”等字形,千年甲骨文以童趣方式“活”了过来。
为让社区儿童近距离感受汉字文化魅力,武科大“淬火青春”实践团精心准备了甲骨文文化体验课,他们提前挑选“人”“山”等与生活相关的基础字、准备图文并茂的讲解视频和安全无毒的彩色黏土,让孩子们在“识形—解字—创作”的过程中理解甲骨文“观物取象”的造字智慧。实践团成员介绍道:“甲骨文是汉字的根,我们希望从文字源头培养孩子的文化认同,而粘土创作则能让孩子们用触觉、视觉双重感知历史。我们想让他们知道,这些刻在龟甲上的符号,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密码。”
“老师你看,我捏的‘从’是两个小人紧靠着!”7岁的希希(化名)举着黏土作品兴奋地喊。另一边,9岁的静静(化名)正专注地用棕色黏土捏“山”字,她把三块黏土搓成大小不一的长条,并排立在桌上,顶端还特意捏出尖尖的形状:“老师,我这个‘山’有三座山峰,最高的是山顶!”志愿者周欣童拿起作品笑着说:“你观察得真仔细,甲骨文里的‘山’就是这样,像连绵起伏的山峰,古人太有智慧了。”

“大家看,这个字像不像牛的头部?有弯弯的牛角呢。”志愿者们用“看着甲骨文猜意思”等游戏激发兴趣,让抽象的古文字变得可知可感。孩子们的黏土作品被整齐排列在展示板上,巍峨的“山”、灵动的“牛”、圆润的“日”,构成一幅充满童趣的“甲骨文图鉴”。志愿者们看着这些稚嫩却真诚的创作,深刻体会到:当古老文字遇上童真创意,文化传承便有了最生动的模样。
新冶社区“爱心托管班”负责人叶镭全程观摩了课程,她感慨道:“平时孩子总捧着电子产品,今天跟着志愿者认甲骨文、捏黏土,不仅玩得开心,还知道了‘山’‘牛’这些字的来历,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