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曲阜师范大学“青衿染忆”实践团队走进日照东港“无失山房”,青瓦覆顶、木窗映绿的工坊里,茶染这项延续千年的技艺,正以沉静的姿态等待与青春力量相遇。推门而入,挂在墙上的茶染屏风格外夺目:深褐色的枝叶纹路间,浅黄的底色若隐若现,宛如将日照茶山的四季光影——春的新绿、秋的霜褐——都定格在了织物之上,每一寸都透着自然与时光的对话。
队员们围在传承人身边,从头学习茶染的每一步:先是挑选当年的陈茶,看着老茶师将茶叶按比例分装,“叶片太嫩则色浅,太老则色浊,得取中间的‘黄金叶’”;接着蹲在土灶前熬煮染液,柴火噼啪声中,茶汤从清澈渐变为浓稠的琥珀色,茶香混着水汽漫满整个工坊;最后是最关键的浸染环节,大家屏住呼吸将白布浸入染缸,用指尖轻捏布角,看着颜色如墨迹般缓缓晕开,再经反复晾晒、固色,直到布料呈现出温润的茶褐色。“一块布要染五六次才能成,急不得。”传承人边示范边说,队员们在亲手操作中,终于懂了“慢工出细活”的深意。
午后的长谈中,团队更深入地触摸到茶染的现状:目前日照能独立完成全套工序的传承人仅四人,平均年龄超过65岁;由于缺乏系统推广,茶染作品多在本地小圈子流传,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但老艺人眼中的光芒从未熄灭:“咱日照人靠茶吃饭,茶染是茶叶的‘余韵’,要是能让城里人来学、来买,既能传手艺,又能帮着乡亲们增收。”
带着这份嘱托,队员们开始构思具体方案:计划拍摄“茶染十二时辰”系列短视频,从采茶到染布全程记录;设计茶染元素的笔记本、杯垫等文创,结合电商平台拓宽销路;甚至想联动当地民宿,推出“茶染体验+茶园研学”的旅游线路。“茶染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它该活在生活里。”一名队员在实践笔记中写道。
夕阳透过木窗照进工坊,落在队员们染好的手帕上,茶褐色的纹路在光线下格外清晰。大家知道,这场实践只是开始,他们要做的,是让这抹源自日照茶山的颜色,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既守住古韵,又焕发新彩,让千年技艺在青春的接力中,真正“染”亮茶乡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