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缕晨光洒在"无失山房"的窗棂上,染缸里沸腾的茶汤正升腾起袅袅白雾,氤氲雾气中带着温柔的茶香。2025年7月23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来到了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无失山房”非遗手工坊,这不仅是一次技艺的学习,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让我在茶香与布帛的交织中,读懂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层意蕴。
前期调研时,古籍中关于茶染的零星记载,总让我对这项技艺充满想象。直到踏入"无失山房"的展厅,眼前陈列的茶染作品才颠覆了我的认知。一块深蓝色的手工品在阳光下泛着神秘的紫光,老师介绍这是用武夷岩茶与苏木混合染色的成果;一方看似普通的桌布,细看却能发现茶叶脉络在布料上留下的天然印记。这些作品不仅是染织工艺的结晶,更是古人智慧的物化呈现。
在讲解中,我了解到茶染最初源于山民的生活智慧。茶叶既是饮品,又是天然染料,废弃的茶渣经过巧妙利用,就能赋予布料独特的色彩。这种"物尽其用"的生态理念,与当今倡导的可持续发展不谋而合。这些发现让我意识到,传统文化中处处藏着值得现代人借鉴的生存智慧。
真正动手实践时,我才体会到茶染技艺的精妙之处。虽然是旁观者,但我从简单的捆扎环节中探索到了大学问:太紧会导致染色不均,太松则无法形成图案,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倾注情感与专注。煮染过程更是充满惊喜。当白布浸入茶汤的瞬间,颜色由浅入深的渐变过程,仿佛在见证一场生命的蜕变。布料在清水中舒展,茶香与布香交织,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匠人对作品的珍视。这种通过双手创造出独一无二作品的体验,是工业化生产永远无法替代的。
分享交流环节,与手工坊老师的对话让我豁然开朗。她展示了将茶染元素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的案例:素色茶染面料搭配极简剪裁,传统云纹图案与几何图形的创新结合,让古老技艺焕发出时尚魅力。这让我明白,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在坚守内核的基础上,找到与现代审美的契合点。
交流讨论环节成员们积极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该如何传承茶染这样的非遗技艺,大家的感悟让我深受触动。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可以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手段,让更多人了解茶染的魅力;通过开发文创产品,让茶染走进日常生活;甚至可以将茶染技艺与环保理念结合,推广天然染色的生活方式。我们这一代人不仅是文化的学习者,更应成为创新者与传播者。
这次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不是少数人的事,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每一个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都可以成为传承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我们既要有"为往圣继绝学"的担当,也要有"苟日新,日日新"的创新精神,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站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汇点上,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使命。茶染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作为“青衿”学子,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录和保护,更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停下脚步,聆听这些古老技艺的故事,愿意用创新的方式让它们重焕生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就能在传承与创新中生生不息,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这或许就是我们这代人对传统文化最好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