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保定7月22日讯(通讯员 刘子嘉)为全面掌握曲阜楷木雕刻这一传统非遗技艺的传承现状、公众认知程度及发展困境,7月12日-7月14日,曲阜师范大学匠心承楷韵实践团开展了关于曲阜楷木雕刻文化的前期纪实采访实践活动,为后续实践团深入推进非遗保护相关工作提供了精准方向与数据支撑。
一、筹备:筑牢基石 规划采访蓝图
采访提纲设计是调研的核心基石。在确定以曲阜楷木雕刻文化为调研主题后,实践团成员全身心投入前期采访筹备工作。
团队成员通过书籍、网络数据库等渠道,大量搜集楷木雕刻的文献资料,系统梳理其历史渊源、工艺特色与传承脉络。同时,实践团与当地资深楷木雕刻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汲取传承者对技艺的深刻见解。在此基础上,团队内部展开多轮讨论,精心设计每道采访问题。问题类型涵盖基础信息询问,如性别、年龄、职业及对楷木雕刻的了解程度,用于分析不同群体的认知差异;包含多选类问题,如“您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到曲阜楷木雕刻的?(可多选)A. 书籍报刊 B. 博物馆展览 C. 互联网 D. 他人介绍 E. 电视、影视资源 F. 旅游见闻 G. 其他”,全面收集信息渠道数据;还设置开放类问题如“您认为当代青年应当如何更好传承和推广楷木雕刻艺术?”,鼓励受访者自由表达观点。经过反复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一份全面、科学且具针对性的采访提纲。

图为颜氏楷雕第八代传承人颜德印为匠心承楷韵实践团讲解技艺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刘子嘉 供图
二、走访:多方联动 拓宽采访范围
采访开展阶段,实践团秉持全面覆盖、精准选取原则,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借助视频通话、语音通话等线上工具,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联系不同地区的受访者。为提升参与度和信息有效性,团队在传统文化、手工艺相关微信群、QQ群积极宣传,详细说明采访目的与意义,并以小礼品答谢参与者。同时,前往曲阜当地的社区、景区、文化场馆等场所,面对面采访当地居民、游客及文化从业者等群体。
三、整理:去伪存真 严控信息质量
经过前期全面走访,采访获取了大量信息。面对丰富的采访内容,实践团成员秉持严谨态度开展整理工作:仔细核查采访记录的完整性,对关键信息缺失、表述模糊的内容逐一核实;剔除明显敷衍回答的内容,如回答过于简略且无实质信息的无效记录。最终从300余次采访记录中,确定有效采访信息250份,有效率约83%,为后续信息分析奠定坚实基础。
四、分析:深度挖掘 洞察传承现状
信息分析是调研核心环节。成员对采访信息深入分析,通过梳理发现:受访者年龄集中在18-40岁中青年群体,占比87.8%;职业涵盖学生、上班族、自由职业者等多个领域。在认知程度上,约33%的受访者表示听说过曲阜楷木雕刻,但仅10%对其工艺特色和历史文化有深入了解,凸显文化宣传的迫切性。不过,约90%的受访者愿意进一步了解并宣传楷木雕刻文化,为传承工作带来积极信号。
进一步分析显示,年龄与楷木雕刻文化了解程度呈一定负相关,即年轻群体了解相对较少。不同职业群体兴趣来源存在差异:学生群体主要通过博物馆展览和旅游宣传接触楷木雕刻,上班族则更多借助网络媒体和文化活动了解。基于这些信息,团队总结出当前楷木雕刻传承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
五、总结:沉淀经验 展望非遗未来
通过本次纪实采访,实践团对曲阜楷木雕刻文化现状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不仅为后续研究提供丰富信息支持,也让更多人意识到传承保护非遗的紧迫性。
实践过程中,成员积累了采访经验,提升了沟通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在与民众互动中感受到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关注。同时,团队也发现调研存在采访对象覆盖不够广泛、偏远地区信息薄弱、部分受访者表述真实性难完全保证等不足。
展望未来,实践团将以此次调研为基础,进一步完善方法、扩大采访范围,提高调研科学性;同时积极与当地政府、文化机构及民间艺人合作,通过展览、培训、宣传等活动,为楷木雕刻文化传承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曲阜师范大学匠心承楷韵实践团实践队员合影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刘子嘉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