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个夏天,我加入曲阜师范大学匠心承楷韵实践团,参与曲阜楷木雕刻文化调研活动。从采访提纲设计到走访交流,从传承人访谈到成果梳理,这段旅程不仅让我触摸到传统技艺的温度,更在实践中对文化传承有了全新的思考。
调研之初,我对楷木雕刻的认知还停留在“古老手工艺”的模糊印象里。直到走进颜氏楷雕第八代传承人颜德印的工作室,看着他布满老茧的双手在木头上灵活游走,听他讲述家族八代人坚守技艺的故事,我才真正感受到非遗传承的重量。当被问及“为何坚持传承这门耗时费力的手艺”时,老人摩挲着半成品木雕,轻声说:“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能在咱这代断了根。”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我心湖,让我突然明白,每一项非遗技艺的背后,都是一代代手艺人用热爱与坚守筑起的文化长城。那些刻刀下的纹路,不仅是工艺的印记,更是文化血脉的延续。

图为实践队员实地调研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刘子嘉 供图
采访提纲设计的过程,是对耐心与严谨的考验,更让我学会了用“共情”视角看待传承。我们团队成员反复打磨问题,从“您通过哪些途径了解楷木雕刻”到“青年应如何参与传承”,每一个设问都经过激烈讨论。有同学提出增加关于非遗市场化的问题,立刻引发大家对“传统技艺如何平衡坚守与创新”的深入思考;为了让受访者愿意畅所欲言,我们特意加入开放式问题,希望听到最真实的声音。这个过程让我意识到,调研不是冷冰冰的流程,而是用真诚连接人与文化的桥梁,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藏着对传承现状的关切。
走访采访时的经历,更让我看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在乡村集市向大妈们介绍调研目的时,她们虽然对“楷木雕刻”感到陌生,但听到“老手艺”“传统文化”等词时,立刻热情地回应采访:“这样的老东西得好好传下去,你们年轻人做这事好啊!”而在高校附近,大学生们则对非遗创新充满兴趣,不少人在开放式问题里分享“用短视频推广”“设计国潮文创”等创意想法。这些瞬间让我明白,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孤立的坚守,而是需要跨越年龄、地域的共鸣与接力。不同群体的声音汇聚起来,就是非遗传承最鲜活的蓝图。
信息分析阶段的发现令人既欣慰又忧虑。年轻人虽然占受访者的大多数,说明青年对传统文化关注度较高,但真正深入了解楷木雕刻的人并不多,这暴露出宣传普及的短板。当看到年龄与了解程度的关联时,我突然意识到青年一代的文化责任——我们或许拥有更便捷的传播渠道,却在快节奏生活中忽略了对传统技艺的深耕。但更多人愿意参与宣传的热情,则让我看到希望:非遗传承的土壤从未消失,只是需要更多人播撒种子,用当代青年的方式让传统“活”起来。
这次实践让我跳出书本,真正理解了“文化传承”的深层含义。它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需要走进生活的鲜活存在;不是单方面的“保护”,而是需要年轻人用创意激活的动态过程。当我看着颜德印老人专注雕刻的神情,看着采访记录里密密麻麻的手写建议,看着团队成员为优化方案争论的样子,我突然明白:所谓传承,就是让每一份热爱都找到表达的方式,让每一份坚守都获得接续的力量。
调研结束后,我开始试着用自己的方式传播楷木雕刻文化——给身边人讲手艺人的故事,用新媒体平台分享调研中的见闻。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都是这次实践教会我的传承方式。非遗保护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命题,它就藏在每一次耐心的倾听、每一个创意的火花、每一份真诚的分享里。而我们青年能做的,就是带着这份实践中的感悟,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让楷木雕刻这样的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图为实践队员合影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赵紫露 供图
(通讯员 刘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