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阳光炽热而明亮,恰似三下乡团队奔赴江姐村时满怀热情和使命感。2025年7月10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三下乡”团队踏入这片承载着厚重红色记忆与蓬勃发展活力的土地,与倪燕萍书记采访对话,走访淳朴村民,在探寻中感悟红色精神的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脉动。
“红色是这片土地最鲜明的底色,江姐故里、红色教育基地和邓萍故居等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支撑”采访伊始,倪燕萍书记的话语,便为我们勾勒出江姐村的独特基因。这里,有着江姐故里、红色教育基地、邓平故居等丰富红色资源,2023年7月建成的村史馆,更是为红色传承添上生动注脚。
在红色文化与经济产业融合发展的探索中,江姐村走出“以红带彩” 特色路径,即通过红色文化带动彩灯等特色产业。书记介绍,依托红色资源,村里通过研学、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党性教育两条主线,传承红色基因。众多中小学、企事业单位慕名而来,让红色精神在参观与实践中赓续,也为乡村发展凝聚精力量。
谈及支柱产业,书记详细阐释。中华彩灯大世界的区位优势,成为花灯产业发展契机。回村致富带头人凭借制灯手艺,带动村民培训、就业,承接订单。去年,在党委政府支持下,百万订单落地,村民赶制彩灯的故事,彰显产业活力,更让红色土地上的 “灯彩产业” 熠熠生辉。
而有着30年品牌的江姐村香柚,承载着乡村传统农业记忆。香柚曾凭借红色故乡的品牌优势打开市场,如今面临土壤改良和市场竞争的新挑战。如今,村里借新媒体之力,在抖音、视频号推广,助力农户销货,更以天然无添加的特点,尤其适合注重健康饮食的消费者,包括“三高”人群,坚守传统农业本真,让香柚成为记住江姐村的 “特色农产品名片” 。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倪书记。杨杨雅渝 供图
离开村委,我们走进江姐村的街巷田野,与村民交流,探寻红色精神在乡土的扎根与传承。
“江姐是咱村的英雄,她的红色精神咱代代传。” 一位大爷自豪地说道,道出村民心声。在田间,村民们谈及江姐故事,眼神里透着自豪与崇敬。红色精神,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日常,成为勤劳奋进、坚守初心的指引。

图为实践团成员走访江姐村政府附近村民。李娜 供图
当问起红色文化对生活的影响,村民们纷纷讲述。不仅带来收入,更让他们在传承手艺中,感知红色土地的发展活力,借红色名片推广农产品,是对传统农业的坚守,也是对江姐村精神的传播。在他们看来,红色精神不是抽象符号,而是化作产业发展的动力、邻里互助的温情,融入乡村生活肌理。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江姐村村民。杨杨雅渝 供图
此次江姐村之行,于我们而言,是一场红色精神的洗礼,更是对乡村振兴路径的深度探寻。红色文化是江姐村的独特优势,不仅是精神纽带,更是产业发展注入活力。通过“以红带彩”模式,红色文化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文化赋能经济、精神驱动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走访中,我们看到村民因红色产业增收致富的喜悦,也深知发展路上仍有挑战。香柚品质提升、市场竞争力强化,花灯产业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等,都是亟待破解的课题。但江姐村人传承红色精神、坚守发展初心的模样,让我们坚信,只要以红色为魂,以创新为翼,定能在乡村振兴征程中续写新篇。
作为 “三下乡” 团队,我们将把江姐村的故事带回校园,让更多人知晓这片红色土地的奋斗与坚守。也期待江姐村继续深耕红色文化,激活产业动能,让红色精神照亮乡村振兴的漫漫长路,结出更丰硕的发展果实,成为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板。
通讯员:杨杨雅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