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活化路径,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鑫田粮艺生产队”于2025年暑期赴四川省绵阳市丰谷镇,开展以“承鑫田之韵,传粮艺之美”为主题的社会实践项目。团队以市级非遗项目“鑫田粮艺”为对象,通过实地参观、技艺体验与文化传播等活动,圆满完成中期实践任务,在文化认同、工匠精神与团队协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实践首日,团队赴鑫田粮艺试验田与绵州汇馆进行实地考察。盛夏的试验田绿意盎然,却也蚊虫滋生。传承人潘德贵老师贴心为大家准备了传统驱蚊工具“掸掸”,并笑着说道:“这‘掸掸’可是我们老农人的‘宝贝’,别看它简单,一草一叶都是自然的馈赠。”在潘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深入田间,认真观察作物生长状况,了解传统农业技艺的现代应用。亲手使用“掸掸”的体验,不仅让大家感受到传统农具的实用智慧,更体会到农耕文明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随后,团队参观了绵州汇馆。汇馆内陈列着丰谷镇及周边地区的多项非遗展品,在讲解员的详细介绍下,队员们系统了解了本地的非遗保护现状,并重点观摩了鑫田粮艺的经典作品。大家围绕粮食画的艺术特性、文化价值及其在当代传播中的可能性,与讲解员展开了热烈讨论,初步建立起对鑫田粮艺的立体认知。
次日,团队对潘德贵老师进行了深度访谈。潘老师是一位资深的农业专家和非遗传承人,他向大家娓娓道来鑫田粮艺的创立初衷与发展历程。当队员问及“如何在传统中创新”时,潘老师神情认真地说:“创新不是推翻传统,而是要‘守正出奇’。”他进一步解释道,“正”是根本——粮食作为主要材料不能变,农耕文化的内核不能丢;“奇”是方法——可以在底板材质、粘贴工艺上不断尝试,让老手艺焕发新生命。这番话深深触动了每一位队员,引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深入思考。
实践的核心环节是《二十四节气》系列粮艺作品的制作。在潘老师及其助手贾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团队全面参与了从选材、定型、照面到装裱的全流程。初期,队员们有些拘谨,大多机械模仿模板。潘老师注意到这一点,鼓励大家说:“艺术不是复制,是表达。你们年轻人眼界开阔,要敢把自己的想法做进去。”受到启发后,队员们逐渐放开手脚,大胆融入创意:例如用红黑相间的相思豆表现西瓜果肉的天然纹理,根据不同节气的文化内涵自主搭配色彩……这些尝试得到了潘老师的充分肯定:“从你们作品里,我看到了朝气,这正是非遗最需要的活力!”
装裱环节考验的是耐心和细致。起初,队员小吴信心满满地操作裁刀,却发现刀刃根本不听使唤,裁出的材料边缘歪斜。潘老师并没有直接批评,而是拍拍他的肩,幽默地说:“这裁刀也认生呢,得多陪陪它才行。”随后亲自示范如何发力、如何控刀,告诉大家:“手工艺急不得,心静了,手才稳。”队员们慢慢沉淀下来,从裁纸到托底,从组装到密封,一步步细致操作,在反复实践中体验何谓“工匠精神”。
此外,团队还协助开展了“亲情中华·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承担起布置会场、后勤服务等工作。过程中,队员们与华裔青少年亲切交流,共同以《十二生肖》为主题创作粮艺画。尽管来自不同国度,但同样的黑头发、黄皮肤,同样的文化根脉,让大家自然而然心生亲近。一位华裔少年完成作品后兴奋地说:“我终于知道爷爷为什么总说‘叶落归根’了!”这句话深深烙印在队员们心中,让大家更加意识到传承文化的意义所在。
通过这一系列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不仅提升了动手能力、审美素养和协作水平,更重要的是深刻体会到非遗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核。大家从“做手艺”中领悟到“守初心”的可贵,从“听故事”中感受到“传文化”的紧迫。潘老师常说:“粮食画的核心不是‘画’,是‘粮’;非遗传承的关键不是‘技’,是‘心’。”这番话如今已成为团队共同的信念。实践虽暂告一段落,但文化的旅程刚刚启航。队员们带着丰硕的成果和深刻的思考重返校园,他们将继续深化对鑫田粮艺文化价值与传播路径的探索,以实际行动味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和文化强国建设注入青春的能量。承传统之美,传文化之魂,西科学子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