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顶着盛夏的骄阳,走进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开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旅。团队一行来到当地知名的“无失山房”非遗手工坊,通过实地探访茶染工坊、亲手制作茶染手作、与传承人深度交流等方式,聚焦茶染这一古老非遗技艺,探寻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对“茶乡”日照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双重推动作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确保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团队在出发前展开了为期一周的精心筹备。成员们分工协作,通过图书馆文献、非遗数据库、地方文化网站等多渠道搜集茶染相关资料,系统梳理了茶染技艺的历史渊源、各地流派特色及现代传承案例,尤其对日照地区茶染工艺的独特之处进行了重点研究。在此基础上,团队结合专业所学设计了针对性的调研方案,计划通过实地观察、体验式学习、深度访谈三种形式开展调研——既关注茶染技艺本身的传承现状,也探究其与日照茶叶产业、乡村旅游等领域的融合潜力。
抵达“无失山房”时,古朴的院落里早已茶香弥漫。在传承人朱春莲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首先参观了工坊的陈列室。墙上悬挂的茶染屏风色彩温润,架上摆放的茶染包袋纹样各异,就连角落的茶染桌旗都透着自然雅致的韵味。随后,实践团成员迎来了最期待的茶染体验环节。在操作间里,朱老师详细演示了茶染的完整流程。当大家将处理好的棉布浸入滚烫的染液时,原本清澈的茶汤渐渐染上布的原色,咕嘟的气泡里仿佛都在酝酿着色彩的魔法。
等待染色的间隙,朱老师带成员们参观了工坊的茶叶处理区。竹匾里分门别类摆放着不同状态的茶叶:新采的日照绿茶条索紧结,散发着清冽的草木香;发酵后的老茶色泽暗沉,却透着温润的陈香;而那些经过多次熬煮、晾晒的茶渣,则被收集起来制成了茶染香皂的原料。
体验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与朱春莲老师围坐在一起,围绕茶染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展开了深入交流。谈及当前面临的挑战,朱老师坦言:“最大的难题还是‘后继乏人’。学茶染没有捷径,光是熟悉不同茶叶的染色特性就得练上一两年,掌握扎染手法又得耗上大半年,年轻人耐不住这份寂寞。”她还提到,传统茶染产品多为装饰性物件,实用性不强,难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加上宣传渠道有限,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日照还有这样一门手艺。
实践团成员听后深受启发,结合专业知识提出了更多建议:可以利用短视频平台拍摄茶染制作的“治愈系”视频,吸引年轻粉丝;开发茶染DIY材料包,让消费者在家就能体验茶染乐趣;甚至可以将茶染元素融入日照绿茶的包装设计,形成“茶叶+茶染”的特色伴手礼。朱老师连连点头:“你们年轻人的想法很新鲜,这正是我们需要的!非遗不能关起门来传,得走进生活、接上地气才能活起来。”
离坊时,夕阳的余晖为“无失山房”的黛瓦镀上了一层金边,成员们手中捧着自己染制的茶染手帕,上面的纹路虽略显稚嫩,却承载着满满的成就感与对非遗文化的敬畏。“以前总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这次亲手体验才明白,所谓传承,就是让古老的技艺在当下的生活里依然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实践团成员王同学感慨道。
此次实践活动,让成员们不仅近距离触摸到了茶染技艺的历史温度,更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一门手艺的延续,更是一种文化基因的传递;不仅能为日照的“茶乡”品牌增添文化内涵,更能为乡村振兴注入独特的活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或许能做的,就是用创新的思维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茶染这样的古老技艺,既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保持本真,又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焕发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