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三下乡”的行囊还在筹备中,一场关于“安全”的培训如及时雨般落下。6月26日,我们“材”聚乡村力实践团走进海豚救援队,原本以为只是常规的理论宣讲,却在亲手触摸灾害的“肌理”后,读懂了“安全”二字沉甸甸的分量——它不是出发前的一句叮嘱,而是护佑我们走向乡村的坚实铠甲。
培训室里,老师剖析火灾特性时展示的图片至今仍在眼前:浓烟中蜷曲的身影、被灼烧后焦黑的家具,那些曾在新闻里模糊的画面,此刻变得具体而尖锐。“火灾初期3分钟是黄金逃生期,但多数人会因慌乱错失机会。”老师的话像警钟在耳边敲响,我忽然意识到,乡村房屋多为砖木结构,一旦发生火灾,蔓延速度可能更快,而我们要去的地方,老乡们或许更需要这些“保命知识”。讨论地震避险时,“伏地、遮挡、手抓牢”的口诀被拆解成每个动作的细节,从选择躲避物到判断余震间隔,原来课本上的“防震指南”,在救援队老师口中变成了可操作的“生存密码”。
最让人心头一震的是溺水救援的模拟演示。当老师用人体模型展示“背后接近法”时,我才知道贸然下水拖拽溺水者有多危险;而那些看似简单的漂浮技巧,竟是无数救援案例凝结的经验。“乡村多河流池塘,夏季溺水事故高发,你们不仅要保护好自己,或许还能成为老乡们的‘安全宣传员’。”老师的话让我心头一动,原来这场培训不止是为我们自己,更是为了让我们把安全的种子带到乡村去。
亲手参与安全头盔冲击测试的环节,更是让“安全”从抽象概念变成了可感知的力量。当模拟撞击的重锤落下,合格头盔稳稳承受住冲击力,而劣质头盔瞬间碎裂的对比,像一记重拳击打在心上。“乡村道路多崎岖,头盔是骑电动车时的‘保命符’,你们要让老乡们知道,选对头盔、戴好头盔,就是在给生命加道防线。”握着那顶经历过测试的合格头盔,我忽然明白,我们携带的不仅是实验器材,更该有这份“用专业讲安全”的责任——用材料学的知识解释头盔的防护原理,用直观的测试结果让老乡们信服,这或许比单纯的说教更有力量。
培训结束时,救援队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我望着队友们认真记录的笔记、掌心尚未褪去的汗渍,忽然觉得“三下乡”的意义又厚重了一层。我们带着实验方案奔赴乡村,是想用知识赋能振兴;而这场安全培训,是让我们先学会“护己”,才能更好地“助人”。那些灾害特性的剖析、交通隐患的探讨、头盔测试的震撼,终将转化为我们行走乡间的底气——知道如何在意外来临时保护自己,更懂得如何将这些知识传递给老乡,让安全的防线在乡村土地上共同筑牢。
这场培训像一次“战前练兵”,让我们在出发前看清了可能遇到的风险,更明白了肩上的双重责任:既要用材料化学的知识点亮乡村的科普之光,也要用学到的安全技能守护这片土地上的温暖。当我们带着实验箱走进乡村时,行囊里装着的,不仅有试剂与器材,更有这份以安全为盾的笃定——因为我们知道,唯有先筑牢自身的安全根基,才能让知识的种子在乡村大地上,更安心地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