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韵华章实践队来到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开展实践活动,深入探究重型装备制造领域的前沿创新应用,挖掘从抗战兵工厂到现代智造高地的精神传承,实现思想引领和专业教育的多重目标。
穿越时空的对话:从兵工厂到智造高地的精神密码
实践队首先走进济南二机床历史博物馆,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实践队员们依次参观“陆军营垣·枪械修造”“金切锻压·首台突破”等五大展厅。放眼望去,泛黄的老照片和锈迹斑斑的老设备静静诉说着企业的前世今生。从1937年建厂,抗战时期生产武器弹药支援前线;到新中国成立后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大型龙门刨床;再到如今成为国内标准,走向世界……济南二机床的一部企业史,展现着半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讲解员指着几张黑白照片介绍道,“当时工人们在苏联专家将资料图纸都带走或销毁的情况下,靠着残缺的手绘图片,成功解决技术难题。”这种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的精神深深打动着实践队员们。
实践队员参观济南二机床博物馆 张鑫灿摄
实践队员回望老照片 张鑫灿摄
走进“大国重器”:感受中国制造的硬核实力
“这台大型智能冲压生产线已经出口到美国福特汽车,将近90%的国内汽车企业,都会使用我们生产的设备。”企业技术负责人的介绍让队员们倍感自豪。在重型压力机装配车间,队员们近距离观察了世界领先的机械压力机装配过程,被重达数百吨的核心部件所震撼。“课本上学的材料力学性能指标,在这里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钢铁巨兽。”实践队成员严鸿泰感慨道。特别让队员们印象深刻的是企业自主研发的智能控制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设备运行数据实时上传云端,实现远程运维。”这种将传统机械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为队员们打开了智能制造的认知视野。
实践队员参观重型压力机装配车间 严鸿泰摄
产学研深度融合:把论文写在车间里
实践活动中,队员们与企业车间的技术人员开展了多场研讨。针对新能源汽车对轻量化材料的特殊需求,双方就高强铝合金在汽车覆盖件冲压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交流。“企业提出的模具磨损问题正好与我的研究方向相关。”实践队员程龙兴奋地说。通过实地观察压力机模具的工作状态,他了解了实验室里无法模拟的真实工况。这种将学术研究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的模式,让队员们切身感受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价值。
实践队员合影 马晓晨摄
济南二机床集团的工业报国初心及其波澜壮阔的创新奋斗史,激励着实践队员努力将个人所学,实验所研,国家所需相结合,真正实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目标。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征程中,新时代材料学子正以扎实的专业素养和炽热的家国情怀,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