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战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青衿染忆” 实践团于 2025年6月30日奔赴日照市东港区 “无失山房” 非遗手工坊,开展暑假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茶染非遗文化,探寻其对地方发展的推动作用。
实践团成员在出发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广泛搜集茶染相关资料,梳理技艺发展脉络,并通过线上问卷深入了解大众对茶染的认知程度。调研数据显示,超七成受访者对茶染 “知其名而不知其详”,这一结果更加坚定了实践团探寻茶染技艺本真、为非遗传承寻路的决心。
踏入 “无失山房” 非遗手工坊,实践团成员们仿佛走进了一个茶染艺术的世界。工坊内,各色茶染制品整齐陈列,从精致小巧的摆件到日常实用的衣物,每一件都散发着自然古朴的独特韵味。染缸、晾晒架等传统工具有序摆放,无声地诉说着这门古老技艺的故事,让成员们真切感受到茶染技艺的独特魅力。
在手工坊负责人、茶染传承人朱春莲老师的热情接待下,实践团成员们开启了茶染技艺的深度体验之旅。朱老师详细介绍了茶染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制作流程,让成员们对茶染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她指出,茶染最奇妙之处在于 “不重复”,即便使用同批茶叶、同样手法,染出的颜色也会存在细微差别,这正是自然赋予茶染作品的独特印记。
随后,实践团成员们在朱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亲身体验了茶染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从选茶环节开始,成员们便深刻感受到其中的学问,绿茶染出的颜色浅黄如春日新柳般清新,红茶晕染出的赭红似秋日丹霞般浓郁。煮茶时,朱老师精准把控茶水比例,展示了 “三分茶七分水” 的古法智慧。在布料的捆扎环节,看似简单的折叠、缠绕动作,经过染色后却能幻化出星点、云纹等多样且独特的图案。成员们认真对待每一个步骤,从布料浸泡到控制染色温度,再到反复搅动使颜色均匀附着,每一个操作都一丝不苟。当亲手染制的茶褐色手帕被晾晒在阳光下,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纹理时,成员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茶染技艺的精妙与魅力。
除了亲身体验制作过程,实践团成员们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并走访周边居民及其他非遗手工坊,深入探寻非遗茶染对茶乡发展的推动作用。从经济学专业的视角出发,成员们意识到茶染的每一道工序都有可能转化为特色体验项目,从而为茶乡文旅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将茶染体验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让游客在欣赏茶乡美景的同时,亲身感受茶染技艺的魅力,既能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又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此次前往日照市东港区 “无失山房” 非遗手工坊的实践活动,让 “青衿染忆” 实践团成员们收获颇丰。他们不仅深入了解了茶染非遗的现状与困境,提升了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更在实践中坚定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决心,明确了自己在非遗保护中的角色和责任。未来,实践团将继续发挥青春力量,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推广茶染非遗文化,为其赋能 “茶乡” 发展、推动非遗活化与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