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煮香茗成彩韵,浸染丝帛焕新章。"千年前诗人笔下的茶染盛景,在新时代的日照茶乡焕发新生。2025年6月30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奔赴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契机,深入探寻茶染非遗技艺的传承密码,为传统工艺与现代茶乡的融合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作为中华传统植物染工艺的璀璨明珠,日照茶染根植于当地深厚的茶文化土壤。匠人以日照绿茶、红茶为天然染料,将茶叶经过粉碎、熬煮、过滤等十余道工序,提炼出层次丰富的天然色素;再选用棉麻丝等环保材质,通过浸染、媒染、蒸固等传统技法,让每一块布料都浸染着茶香与岁月沉淀的色彩。从淡雅的茶青到深邃的琥珀棕,这些天然晕染的织物不仅是实用的生活用品,更成为承载千年染织文化的艺术载体。这种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环保理念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不仅展现了非遗技艺的精湛,更为日照茶乡的文旅融合发展开辟了全新路径。
为确保实践活动扎实有效,"青衿染忆"实践团在前期筹备阶段做足功课。团队成员通过图书馆古籍查阅、学术数据库检索,系统梳理了茶染工艺的历史脉络与技术要点;拜访民俗文化专家,深入了解日照茶染的地域特色;设计线上线下双渠道调查问卷,针对不同年龄层人群开展非遗认知调研。在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下,团队最终选定以传承底蕴深厚的"无失山房"非遗手工坊作为实践基地,制定了涵盖技艺考察、市场调研、宣传推广的立体化实践方案。
在与非遗传承人朱春莲老师的深度访谈中,实践团揭开了茶染技艺传承背后的挑战。"茶染工序复杂,从选茶到成品至少需要三天时间,且天然染色存在不可控性。"朱老师展示着手中渐变晕染的茶染丝巾,"更难的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愿意静下心学习传统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市场认知度也有待提升。"她强调,非遗传承既要守住传统技艺的根脉,也要善用短视频、直播带货等现代传播手段,让古老技艺"活"在当下。为此,实践团迅速行动,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茶染技艺科普视频,策划"非遗体验日"线上直播活动,吸引数千网友云端共赏茶染之美。
走进"无失山房"非遗手工坊,古朴雅致的茶香扑面而来。工坊内,百余件茶染作品错落陈列:蓝白相间的茶染屏风上晕染着山水意境,棕红色的茶染布包散发着自然肌理,甚至连茶具套、杯垫等日常用品都充满艺术感。在朱老师手把手指导下,实践团成员们沉浸式体验茶染制作:将茶叶研磨成粉,在陶罐中慢火熬煮出深褐色染液;将预处理的棉布反复浸染、晾晒,最后用蒸汽固色。"温度、时间、染液浓度都会影响最终效果。"朱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成员们在一次次尝试中,深刻体会到非遗技艺中蕴含的匠人精神。
此次实践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茶染非遗不仅是文化传承的"活化石",更是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日照作为北方重要茶产区,将茶染技艺与茶叶种植、生态旅游相结合,开发出茶染体验游、非遗文创产品等特色项目,为茶乡经济注入新动能。实践团成员王同学感慨道:"当我们把亲手制作的茶染作品分享到社交平台,收到无数点赞和咨询时,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未来,团队计划建立茶染技艺线上教学平台,联合当地企业开发联名文创产品,让更多人领略茶染之美,为非遗传承与乡村发展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