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曲园学子三下乡:走近龙山黑陶,赓续非遗文化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 焦立霄 李华 阅读:130 复制标题和网址

日照1月23日电(通讯员 焦立霄)龙山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品种,是古老的传统制陶技艺。龙山文化是距今4千多年前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它以黑色陶器为特征,被称为“黑陶文化”。为深入了解黑陶文化发展,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曲阜师范大学工学院“陶魂新铸”实践队于1月13日前往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两城黑陶研究基地开展实践活动,探究龙山黑陶的技艺起源和发展传承。

实践开始前,团队成员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通过查找资料,提前了解了黑陶文化的历史渊源,实践队队长李芯彤主持召开了实践队的第一次线下会议,部分成员参加。

会上,李芯彤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此次实践活动的主题,并明确指出本次实践主要依托“龙山黑陶”与“非遗传承”两个关键落脚点,给出了初步的实践途径和实践方法。随后,在队长的带领下,队员们逐步了解了中青网投稿、校内投稿以及新闻撰写等工作内容,并结合队伍成员组成,深入分析队伍长处,明确划分任务及部署安排,使每一位成员都能为队伍充分贡献自身力量。会议最后,队员积极提出对此次社会实践的疑问与想法,并以此为基础对实践活动流程进行补充。

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非遗文化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和促进文化的多样性,既能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又能挖掘和开发当地的经济资源和潜力,促进社会和谐。

1月13日下午2时,实践队员们乘车半小时来到实践目的地两城黑陶陶艺研究基地。在队长的带领下,实践队员首先联系到了龙山黑陶非遗传承人——刘加东老师。他向实践队员讲述了黑陶的历史起源和具体的制作方法等。通过采访,实践队员了解到黑陶的制作要经历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交流结束后,手艺传承人带领实践队员们进入小型展馆,耐心讲述每一件器具的由来。在讲述过程中,实践队员了解到黑陶文化原属于黄河流域文化,在晋冀鲁豫陕等地都有广泛流传。

图为非遗传承人——-刘加东老师向时间队员们介绍各种陶器。通讯员 焦立霄 供图

观摩学习结束后,刘加东老师带领实践队员参观了手工制作黑陶的机器,据他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制陶技艺渐趋成熟,经过四千多年历史的熏陶和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89年将黑陶的制作工艺完全破译。这不仅是文化的进步,也是非遗传承的重要意义。

首先,刘加东老师从低温储存的原材料中取出约一立方分米左右大小的黑泥,实践队员们通过手动揉捏黑泥使之成为粗而坚实的圆柱状,“卷泥”的步骤枯燥繁杂,使实践队员们深切体会到了手艺人致力于非遗文化传承的不易。

经过采访,实践队员了解到,黑陶有着“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特点。百年前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的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了这一史前遗存,故它又被叫做“龙山文化”,但由于这一遗物以黑色陶器为主要特征,又有学者将其称为“黑陶文化”。

采访过后,实践队员随刘加东走进黑陶专制工坊,了解到黑陶制作的整个过程包括“选泥、过滤、沉淀、拉坯、修形、雕刻、烧制、抛光”八大步骤。储存时间越长的泥,揉捏时手感更好,也更容易成型。他强调,揉泥一定要站着揉,方便用力的同时更好的排尽了泥内的空气,防止成品产生空隙。

接下来,队员们跟随他的脚步来到手工机器前亲自体验黑陶拉坯的制作过程。之间他小心地将卷好的泥放置在轮台上,以脚跟作支点立于机器一侧,脚尖轻微抬起作随时踩下的姿势。经介绍,这一动作是由于脚掌的力气能够带动轮台的旋转,便于掌控塑形的力度与速度。力气不宜过大,过大则会导致速度太快,加水之后的泥会因为离心力而软塌;也不宜过小,过小则会导致速度慢增加泥与空气的接触时间而使得泥缺少水分。

图为实践队员们在刘加东老师的指导下体验制作黑陶的塑形过程。通讯员 焦立霄 供图

塑形结束后,整个制作工作就完成了大半。经当地黑陶匠人介绍,这个两城黑陶研究基地是他们一家三口在管理,加东老师的妻子与儿子均深入地研究学习过黑陶的相关知识。一旁的妻子左手持晾晒好的半成品黑陶,右手拿专用器材,专注而缓慢地雕刻下图案;另一旁的儿子则继续加工黑陶制品,使其更完美。与此同时,队员们来到烧制黑陶的窑炉前近距离观察,发现它以木柴作燃料,沿用传统烧法,常用油性好的松树作陪。窑外形虽小,但“五脏俱全”,内置架子,且最多能一次性同时烧制300件。刘加东老师说:“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黑陶还只发展了几十年,还算迅速,但这些文化不靠宣传也会流失,这将是很遗憾的事情。我也很高兴你们能来帮我宣传,让更多人知道黑陶,尤其是我们日照的黑陶。”

实践后期,“陶魂新铸”实践队扩大面向范围,前往日照市博物馆黑陶展区展开调查。研究发现,黑陶文化在博物馆内虽占比较大,但当地居民并不充分了解这一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人对陶艺有一定的兴趣,认可黑陶文化与陶艺制作融合的发展前景。通过开展黑陶展览、体验制作、文创促销等相关活动,不仅可以提升龙山黑陶的知名度,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日照观光旅游,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图为实践队员在日照市博物馆的合影。通讯员 李芯彤 供图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黑陶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至今。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更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新时代的实践队员们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探寻和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让文明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相关内容

梧院学子三下乡:实践乐趣动人心,践行精神添风采

大学生网报7月20日讯(通讯员马玉璇)2024年7月8日,梧州学院“花开半夏青春筑梦”食药基层服务践行团前往梧州市蒙山县文圩镇木护村进行实践活动。此次来到木护村,践行团的...

广东医科大学志愿者开展急救知识宣讲:“救”在身边,共护美好未来

为了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安全防护意识和提升救人助人能力,广东医科大学湛城蓝志愿服务队于7月11日在友谊街道文化站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心肺复苏(CPR)教学宣讲活动。本...

共享食堂调研记:深入社区食堂,共创社区美好未来

7月6日,我们很荣幸作为衢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食空邻聚,共创未来”逐梦科创社会实践团队——食链先锋队中的一员,参与到了衢州市未来社区共享食堂运营模式和满意度的深入...

走进国之重器,感悟工匠力量

为感受“大国工匠”精神,加强新时代工业认知,了解现代化、智能化工业流水线,传承钢铁精神,点亮奋斗青春,了解攀钢建设情况,追忆攀钢人的光辉历程。在攀钢钒制造部管控...

嘉应学子三下乡:开展心理团辅课堂,让心沐浴在阳光下

(通讯员王于莹)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青年学生社会实践的号召,提升基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帮助青少年提升心理素质,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嘉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组建了一支...

推荐内容

曲园学子寒假实践——为健康饮食寻踪觅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志愿者服务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山东大学筑福“社”计师协助稚成开展手机讲堂志愿活动

稚成公益手机讲堂:点亮银发族的P图新世界2025年1月9日,一场别...

“新年色彩·创意手工坊”:湖南女子学院迎新年非遗文化教育活动圆满落幕

本网讯(通讯员林怡曾嘉颖)2025年的新年钟声即将敲响,近日,湖...

迎接2025年,拥抱新时光

当新年的第一缕阳光轻轻洒在窗前,2025年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

化学专业2023级6班举办大学生消防安全知识团日活动

为了增强大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2023级化学六...

最新发布

分享

投诉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