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段泊岚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柳腔戏在这里起源,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柳腔,最初人们称其为“周姑子”或“肘鼓子”。初用四胡伴奏时,因没有乐谱,琴师演奏和演员演唱不能完全协调,他们之间就互相配合着往上“溜”,因而被人们称为“溜腔”。后来,艺人们觉得“溜”字不雅,就借用同音字“柳”字,正式定名为“柳腔”。由于柳腔在即墨境内广泛流传,因而人们称柳腔为“即墨柳腔”。2007年12月30日列入城阳区首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柳腔要发展,不仅要靠发掘传统剧目,还要新创作曲目吸引观众。随着社会发展、娱乐方式的丰富,柳腔也逐渐从发展低谷中走出,寻找自己的艺术新天地。传承两百多年后,即墨柳腔余韵不绝,醉心乡音再度唱响齐鲁大地。
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探柳寻腔实践队于6月26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文化馆展开实地调研。实践团成员通过学习和了解柳腔,感受到了非遗戏曲的独特魅力。
柳腔起源于民间,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语言通俗易懂,曲调朗朗上口,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通过学习和了解柳腔,可以感受到非遗戏曲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