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沉香的幽远深邃与扎染的靛蓝生韵在乡间交织,当中草药的馥郁芬芳与古法篆香的雅致仪式在田野弥漫,一场由广东医科大学药传志愿服务队精心策划、意义深远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义教的形式面向青少年在大岭山图书馆中展开。这不仅仅是一次文化技艺的传递,更是一场医学人文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沃土上的深度对话与交融共生。药传志愿队的队员们以“沉香书签与香囊制作”、“古法篆香体验”、“扎染技艺传承”、“中医药文化科普”为核心载体,将知识的火种、文化的基因与医者的情怀,播撒进乡村的肌理,点亮了乡土的文化自信与健康未来。(通讯员 郭可莹 黄文正 胡俊鹏 李佩儿)
溯源千年文脉,巧手活化非遗:在指尖触摸文化的温度
活动伊始,志愿者们便引领同学们踏上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溯源之旅。沉香文化探源环节,揭开了“木中钻石”沉香作为中华香文化核心载体的神秘面纱,从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尊崇地位,到与岭南水土的深厚渊源,娓娓道来。而沉香书签制作,则将这份厚重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日常雅趣。同学们亲自描绘木片上的图案,让天然沉香木片化作书页间的清幽伴侣,文化记忆在指尖流转中悄然沉淀。与之相呼应的香囊讲解与制作现场,则弥漫着实用智慧与人文关怀。志愿者们深入浅出地阐释香囊“芳香避秽、祛病防疫”的中医药理及其承载的祈福安康的美好寓意。艾叶、藿香等岭南常见草药在同学们的巧手中被细心包裹,纱布包裹草药制成的不仅是一个个香囊,更是对传统健康生活方式的认同与复苏。

图为药传志愿服务队队员指导同学们体验古法篆香。通讯员 胡俊鹏 供图
香道篆刻时光,扎染晕染乡愁:于宁静中体悟和谐之道
活动的高潮之一,在于对精神境界与自然智慧的探寻。古法篆香体验如同一场静心的仪式。志愿者们严谨演示“理灰、押印、燃篆、品香”的完整流程,将香道文化中蕴含的“静、雅、和、敬”的哲学娓娓道来。同学们屏息凝神,在香粉的细腻铺陈与香云的袅袅升腾间,感受古人“平心静气、修身养性”的智慧,体会那份在快节奏现代生活中难得的宁静与专注。而在扎染技艺的世界里,另一种来自自然的智慧则绚烂绽放。从这项国家级非遗的历史脉络讲起,志愿者们着重展现其蕴含的古老生态智慧——植物染料的萃取、与棉麻纤维的奇妙反应、图案形成的自然天成。当同学们亲手将布料折叠、捆扎,再运用染料调色,最后满怀期待地展开,目睹独一无二的“青花”纹样跃然眼前时,惊叹的不仅是技艺的神奇,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领悟。蓝白交织的扎染布,晕染开的是非遗文化的无限魅力,更是对本土生态智慧的礼赞。

图为药传志愿服务队队员讲解扎染的历史。通讯员 黄文正 供图
岐黄精粹润乡土,医文融合育仁心:高校使命的双向奔赴
作为医学高等学府,广东医科大学药传志愿服务队此次“三下乡”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将中医药文化这一国之瑰宝与高校的专业使命进行了深度融合。在中医药文化科普板块,志愿者们并非简单罗列数据,而是以生动的叙事,勾勒出中医药从《黄帝内经》奠基到历代发展、直至今日守正创新的壮阔史诗。他们结合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与常见健康问题,重点讲解了身边易得、功效确切的中草药及其在家庭保健中的简便应用,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核心理念,用最接地气的方式传递给同学们,使古老智慧真正成为守护人们健康的实用法宝。
尤为引人注意的是活动尾声的“扎染香囊”与“沉香书签”成果展示。这已不仅仅是独立的手工艺品,而是文化元素创造性融合的生动象征:靛蓝晕染的质朴布囊,包裹着清芬四溢的草本精华;温润雅致的沉香书签,承载着墨香与知识的重量。它们无声地诉说着传统与现代、艺术与实用、自然与人文的完美交融,是本次活动精神内核的具象表达。

图为同学们积极回答药传志愿服务队队员的提问。通讯员 黄文正 供图
药传志愿服务队以“沉香之雅”承载智慧,“扎染之蓝”描绘乡情,“岐黄之术”守护安康,不仅是在乡土间“种文化”,更是在医学生心中“种仁心”。这是一次文化的“返乡”,更是一次精神的“寻根”与“铸魂”。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功架设了一座联通古今、融汇医文的桥梁,实现了文化传承赋能乡村振兴与社会实践淬炼医者仁心的双向奔赴、同频共振。这簇由岭南医学高校师生共同点燃、以文化交融为燃料的炽热薪火,必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间持续传递光明,照亮乡村振兴的壮美图景与守护人民健康的永恒征程。

图为结营仪式后大大合照。通讯员 李佩儿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