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 7月8日讯(通讯员 [邓鑫] 图 [邓鑫])盛夏的召伯村校园,求知热情如火。邵阳学院“青春志愿,普语启航”教育关爱服务团三下乡活动第六日,创新推出“AI职业畅想”与“趣味科学实验”双特色课程。志愿者们以普通话为桥梁,引领乡村儿童触摸前沿科技、激发科学探索,用青春智慧为梦想插上翅膀。
AI 绘梦:普语勾勒未来图景
“同学们,用普通话大胆描述你的梦想职业,AI帮你‘画’出来!”课堂上,志愿者一声倡议点燃热情。“我要当飞向外太空的宇航员!”“我想做守护健康的医生,让村里人都不生病!”孩子们争先恐后举手。志愿者用标准普通话引导他们精准描述职业特质,并指导操作AI生成工具。随着指令输入,“遨游太空的宇航员”“守护乡村的医生”等生动形象跃然屏上。孩子们围聚屏幕,用普通话热烈讨论着职业的理解与憧憬。语言与科技的交融,让抽象的梦想化作可视的“未来画像”,深深印入童心。
图为志愿者指导学生用普通话向AI描述职业愿景,生成可视化梦想图景。通讯员 邓鑫 摄
实验探奇:普语点燃科学火种
隔壁教室,一场探索“水的表面张力”的趣味实验正酣。志愿者清晰讲解实验步骤:“仔细观察,水是如何‘听话’地不溢出的?”孩子们屏息凝神,目睹水超越杯口却保持平衡的奇妙现象,惊叹连连。
“水为什么‘听话’?”面对疑问,志愿者用通俗普通话拆解科学奥秘:“这是水分子的‘团结力量’!”孩子们分组动手操作,在协作实践中理解原理,普通话让探索交流无缝衔接。这不仅是一堂科学课,更培养了观察、思考和协作能力,为乡村儿童打开了科学启蒙之门。
图为学生分组进行水的表面张力实验,志愿者用普通话指导互动,激发探究热情。通讯员 邓鑫 摄
青春筑梦:创新课堂赋能未来
邵阳学院“青春志愿,普语启航”服务团第六日的探索,将普通话推广与科技启蒙、科学教育创新融合。借助AI技术让梦想“可见”,通过趣味实验让知识“可感”,有效拓展了乡村儿童的视野与思维。
未来,团队将持续优化课程体系,以普通话为纽带,传递更丰富的知识与梦想种子。让每一次互动、每一次探索,都成为赋能乡村儿童成长的坚实阶梯,在三下乡的沃土上,书写青春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温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