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学院赴永川开展“三下乡”活动
考察生态文旅赋能乡村发展现状
廖霁影 韩哈娜 杨钰娇 李莹 明星/文 刘欣宇 楚佳彤/图
7月3日,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三下乡”乡村振兴促进团分赴永川茶山竹海景区与何埂镇联盟村粮星农场,实地考察生态旅游与乡村产业融合实践,聚焦资源开发与运营管理现状。

茶山竹海:资源开发与运营现状观察
在茶山竹海景区,促进团走访《十面埋伏》取景地、商户区及游客活动区域,观察文旅融合实际进展。景区呈现双重特征:一方面依托竹林景观与影视文化资源吸引游客,另一方面存在运营瓶颈。团队成员注意到,散客交通主要依赖自驾,观光车淡季发车间隔较长;商铺中茶叶、竹工艺品等同质化现象明显,部分商品产地标识与实际不符;商户反映线上营销能力不足,旺季面临服务人手压力;游客集中提及休憩设施不足、导览系统待优化等问题。

粮星农场:农旅融合实践记录
联盟村粮星农场展示了产业融合的创新尝试。该农场通过300亩特色水果种植基地,构建“种植+采摘+加工”三位一体模式。农场采用会员制定量采收,并利用“快递进村”政策实现省内生鲜速达。团队成员实地观察农产品加工环节,了解将非常规品相李子转化为泡酒、果酿等产品的增值过程。农场负责人介绍,当前正筹备特色民宿项目,计划结合农产品资源开发沉浸式体验活动,拓展大学生实践、家庭休闲等客源市场。

本次活动成为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实践载体。在茶山竹海,促进团成员观察文旅资源开发与游客需求的匹配程度;在粮星农场,他们了解农产品供应链优化与业态创新的具体操作。团队通过16次实地访谈,记录商户经营策略、游客行为特征及农场运营模式,形成对乡村产业发展的立体认知。
粮星农场与茶山竹海的探索表明:激活乡村经济需走通“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双向道——让生态资源通过旅游、加工转化为效益,同时在产业发展中根植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促进团成员以专业洞察力与行动力,为永川的农旅文融合振兴提供了实践范本与思考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