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凝雅色,布韵载千年。"2025年6月30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走进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开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旅。实践团队驻足日照市"无失山房"非遗手工坊,通过品鉴茶染臻品、亲历方巾染制、对话传承匠人,深度聚焦茶染非遗技艺,解码其赋能"茶乡"日照的发展密码。
谋定而后动:筑牢调研根基
为确保实践活动落地见效,团队前期开展了系统性筹备工作。成员首先通过文献检索、非遗数据库查询等方式,全面梳理茶染技艺的历史脉络、地域流派及核心工序,构建起基础认知体系。结合日照"茶乡"的产业特色与非遗保护现状,团队创新设计调研路径——线上依托问卷调查,线下聚焦茶农、手工艺从业者等群体开展定向访谈,同步规划手工坊实地考察行程,精准锚定茶染非遗与地方发展的关联节点。在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下,团队对日照地区非遗工坊进行多维度评估,综合考量传承活力、工艺完整性及交通便利性,最终选定东港区"无失山房"作为实践主阵地,完成调研提纲、物资准备等前期部署。
沉浸式探访:触摸茶染技艺的温度
步入"无失山房"手工坊,一幅幅茶染作品映入眼帘,每件作品都散发着草木本真的气息。实践团成员在传承人朱老师的引导下,细致观察茶染织物作品——从茶叶品种与染色效果的关联,到晾晒时长对色泽的影响,逐步触摸到技艺传承的细节密码。在体验环节,朱老师手把手传授技艺,成员们亲自动手,从茶叶筛选、活水熬汤到布料浸润、扎结染色,在指尖与茶香的交融中,真切体会到"三分技艺,七分耐心"的传承真谛,更深刻理解了这项古老技艺延续至今的生命力所在。
深度对话:在传承困境中寻找破局之道
与朱老师的深度座谈,让团队对茶染非遗的生存现状有了更清醒的认知。茶染作品虽美,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朱老师坦言,当下技艺传承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传统工艺耗时费力,与快消时代的效率诉求形成张力;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艺的认知度不足,技艺传习面临断层风险。她特别强调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要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比如将茶染元素融入现代服饰设计,用短视频记录一片茶叶到一块染布的蜕变过程,让传统工艺魅力得以"活"起来。通过开设体验课、参与文创市集拓展影响力,但受限于资金与人才,宣传覆盖面仍显不足。朱老师对实践团的到来寄予厚望,期待青年学子用青春视角讲好茶染故事,让更多人知道日照不仅有好茶,更会有"说话"的茶染。
实践悟得:以青春之力续写非遗新章
亲历实践让团队成员对茶染非遗的价值有了立体认知。从方巾的捆绑到浸染,从晾晒时的天气把控到纹样设计的文化寓意,每道工序都凝结着先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成员们深刻意识到,茶染技艺的传承绝非简单的技艺复制,更是对"茶乡"文化基因的守护——它既能延伸茶叶产业链条,让"一片叶子"创造多重价值;又能通过文旅融合,吸引游客体验茶染、品味茶香,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此次实践活动,让实践团成员对茶染非遗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大家不仅提升了文化保护意识,还为非遗传承提出了"高校+手工坊+电商"的合作思路。通过这次经历,成员们更加坚定了守护非遗的信念,也明确了青年在传统文化创新传承中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