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的共生密码,激活传统工艺的当代生命力,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于6月30日踏上日照东港的土地,走进"无失山房"非遗手工坊,以一场浸润茶香的实践之旅,书写青春与传统的双向奔赴。
夏日的风裹着茶香掠过坊间,实践团成员们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引下,俯身拾起一片茶叶,从晒青、捣浆到浸染、固色,每一步都像在与历史对话。草木染的温柔渗透进棉麻经纬,晕开的不仅是茶褐色的纹路,更是千年农耕文明的温度。"原来一片茶叶不仅能泡出清冽,还能在布帛上生长出岁月的痕迹。"成员小张轻抚刚染好的方巾,眼中有光——这束光,正是非遗在当代青年心中重新点亮的火种。
在与"无失山房"创办人的深谈中,实践团触摸到了非遗传承的真实肌理:从家庭作坊到研学基地,从无人问津到订单纷至,背后的坚持是"守艺更守心"的信念。"非遗不是老物件,是活着的文化基因。"传承人朴实的话语,让成员们更深刻理解:要让茶染"活"在当下,既要守住传统工艺的本真,更要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或许是设计一款茶染文创笔记本,或许是开发一场茶染主题民宿体验,让传统技艺真正"用起来""火起来"。
调研中,成员们既看到茶染技艺承载的文化厚度,也直面其面临的现实挑战:年轻手艺人稀缺、市场化路径单一、文化传播半径有限……但困惑之外,更多是思考与行动的热情:"我们可以用新媒体记录染制过程,用设计课重构传统纹样,用文旅融合扩大品牌影响力。"这些带着青春印记的创意,正为茶染的传承注入新的可能。
从指尖染缬到心头传承,从文化寻根到振兴实践,曲阜师范大学学子以"青衿"之姿,在日照的茶香里织就了一幅非遗与乡村共生的新画卷。当青春与传统相撞,当理想与实践交织,这场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的"寻根之旅",更成为一场乡村振兴的"启智之行"——他们知道,自己笔下的每一道茶染纹路,都是在为传统文化续写更鲜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