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植乡村振兴战略根脉,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产业融合的创新路径,7月1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带着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与对乡村发展的热忱,奔赴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无失山房"非遗手工坊,以一场沉浸式的"三下乡"实践,揭开茶染非遗的神秘面纱,寻找传统技艺赋能乡村振兴的青春注脚。
踏入"无失山房",木质香混着淡淡茶韵扑面而来。实践团成员首先在非遗传承人王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茶染作品展厅:靛蓝的桌布上晕染着茶叶的脉络,素白的丝巾间流转着茶渍的层次,每一件手作都像在讲述一段关于时间与自然的故事。"茶染不是简单的染色,是用茶叶的生命温度赋予织物新的生命。"王老师的话让成员们对这门技艺有了初步认知。
为了让理论落地,团队成员在王老师的指导下开启了"茶染初体验"。从挑选当季日照绿茶、凤凰单丛等本土茶叶,到控制煮茶的水温与时间,再到将棉麻布料反复浸染、氧化,每一步都需要精准拿捏。"原以为染布只是体力活,没想到光是调茶汤就要观察三次颜色变化,晾晒时还要根据湿度调整角度。"实践团成员小张擦着额头的汗笑道,"这让我明白,非遗里的'匠心',藏在一遍又一遍的专注里。"
在与王老师的深度访谈中,实践团更触摸到了茶染传承的现实温度。"这些年我们尝试过进校园、办展览,但真正能让年轻人主动接触的,还是让他们亲手做一件属于自己的茶染作品。"王老师坦言,当前茶染面临三大挑战:传统工艺耗时较长与快消市场的矛盾、年轻群体认知度不足、本土茶叶资源与茶染技艺的联动开发较少。这些问题让成员们陷入思考——作为管理专业学子,能否从市场运营、品牌打造的角度为茶染找到新出路?
"茶染不仅是手艺,更是日照的'文化名片'。"实践团队长李同学在总结时说道,"我们计划结合专业优势,为'无失山房'设计'茶染+茶旅'体验路线,开发茶染主题文创盲盒,用短视频记录茶染制作过程,让更多人看见日照茶叶从杯中到布上的蜕变。"团队还整理了访谈记录与实践素材,后续将形成《日照茶染非遗传承与发展调研报告》,为当地文旅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从指尖触碰到茶染的温度,到心中萌发助农的思路,这场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的寻根之旅,更是一场青春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正如王老师所说:"非遗要活起来,需要年轻人的手,更需要年轻人的脑。"当"青衿染忆"遇见"无失山房",传统技艺与青春智慧的碰撞,正为日照的乡村振兴之路,染上一抹充满希望的茶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