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生幽谷中,染得人间色。”2025 年 6 月 30 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青衿染忆” 实践团走进日照东港区的茶田,露水打湿了裤脚,鼻尖萦绕着北纬 35 度特有的茶香。在 “无失山房” 手工坊外,这场以茶为桥的非遗探寻,正缓缓展开一幅生动的文化长卷。
一、茶垄间的寻觅:枝叶间藏着的染艺密码
出发前,我们跟着茶农李大叔钻进茶田。他指尖划过茶芽,“这清明前的嫩芽,茶多酚最足,染出来的布鲜亮。” 我掐下一片嫩叶,指尖留下淡淡的绿痕。李大叔翻动着竹匾里的鲜叶,“晾青要晾到含水量七成,就像染布前得把棉布洗得干干净净。” 阳光透过茶树叶隙洒下,在叶面上跳动,仿佛在诉说着茶叶从枝叶到染料的蜕变秘密。
二、炒茶锅边的启示:火候里的染艺玄机
王师傅的炒茶锅泛着油亮的光,茶叶在锅里翻滚,香气瞬间弥漫开来。“炒青要快,温度得够,不然茶叶就‘死’了。” 他边说边用茶帚翻动茶叶,“这和煮染时的火候一个理,温度不够,色素出不来。” 我凑近锅边,热浪扑面而来,看着茶叶在高温下渐渐蜷缩变色,突然明白朱春莲老师说的 “茶染是茶叶的二次生命” 是什么意思。炒好的茶叶被倒进竹筛,散热时腾起的热气,像极了染缸里升腾的雾气。
三、晾晒场的顿悟:光影中的文化传承
染好的布被挂在晒场上,风一吹,哗啦啦作响。我站在布幡下,看着阳光透过布料,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有的像茶叶的形状,有的似茶汤的波纹。朱老师指着一块浅褐色的布,“你看这颜色,和那边茶田的秋色多像。” 远处,学弟正用相机记录着这一幕,镜头里,布幡、茶田、远山连成一片。我突然觉得,这些茶染布就像一个个载体,承载着茶叶的故事、匠人的手艺,还有我们年轻人对非遗的热爱。
归程时,我把一块染着茶痕的方巾揣进兜里,触感粗糙却带着温度。大巴驶离茶田,回望那片绿色的海洋,心里清楚,这场探寻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我们会带着这份对茶染的理解,让更多人知道,这用茶叶染出的色彩里,藏着岁月的沉淀,也藏着文化传承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