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染千丝色,青衿入画来。”2025 年 6 月 30 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青衿染忆” 实践团踏入日照东港区的茶田深处,晨露未晞的叶片上,我们的帆布鞋尖沾着北纬 35 度的茶香 —— 这场以茶为媒的非遗探寻,正从 “无失山房” 手工坊的柴扉前铺展成一卷活态的时光图谱。
一、案头的茶香:资料堆里的经纬密织
筹备时的图书馆长桌总飘着若有似无的茶气。当我把《齐民要术》里 “以茶煮水,可染素帛” 的记载复印下来时,打印机吐出的纸页还带着墨香,与邻座同学摊开的日照绿茶成分分析报告叠在一起,竟发现茶多酚氧化后的色素分子结构,与明代《髹饰录》里记载的染色原理暗合。队长用红笔在流程图上圈出关键步骤:“煮染时茶汤温度要保持 92℃,这和日照茶农炒青的火候一个道理。” 投影仪光束里浮动的尘埃,像极了我们后来在染缸里看见的茶毫。二、染缸前的光阴:指尖丈量的技艺温度
朱春莲老师递来的茶饼还带着山岚的潮气。“这块是去年清明前的日照雪青,染出来的浅褐像晨雾里的茶田。” 她敲开茶饼的动作轻得像怕惊醒沉睡的色素,而当煮茶的铜锅咕嘟作响时,蒸汽将木架上悬挂的茶染布幡熏得微潮,那些杯垫、茶席、围巾上的纹路,有的像茶树枝桠的拓印,有的似茶汤注入杯盏的涟漪。我学着用蓝印花布的夹缬技法折叠棉布,橡皮筋勒进布料的触感粗粝,朱老师却笑道:“宋代茶肆的帷幔就是用这种捆扎法,只不过他们用的是竹篾。”当染好的手帕从深绿茶汤里拎起,氧化的瞬间由青转褐,布料褶皱里藏着的茶渍竟天然形成了日照海岸线的轮廓。晾晒时风拂过布角,我突然明白为何朱老师说 “茶染是让茶叶以另一种形态活着”—— 那些本该被冲泡饮尽的叶片,此刻正以纤维为纸,在时光里拓印着自己的年轮。
三、木桌旁的对话:传统与现代的染色剂
“上个月有个网红说这布‘土得像奶奶的围裙’。” 朱老师擦拭染缸的动作顿了顿,玻璃罐里的茶渣标本在逆光中泛着琥珀色。她翻出未发布的短视频草稿,镜头里的茶染书签在 ins 风滤镜下显得格格不入。我们围坐在八仙桌前重新设计分镜:让学弟用 GoPro 记录茶汤入染缸的慢镜头,让队长用无人机俯拍茶田与工坊的重叠画面,当布料在风中晾晒时,航拍镜头里的褐色布幡与绿色茶垄交织成流动的经纬线 —— 原来传统与现代从不是对立的染料,而是彼此的媒染剂,能让文化色彩更牢固地附着于时代织物。归程时我把自制的茶染笔记本塞进背包,纸页边缘的毛边吸饱了茶汁,像未干的水墨。大巴驶过茶田时,前排同学突然喊:“看!我们教朱老师拍的抖音上热门了!” 屏幕里,煮茶的青烟正从手机镜头飘进五湖四海的直播间,弹幕里 “原来茶叶能染出莫兰迪色” 的惊叹,与我们初见茶染布幡时的屏息,在时空里完成了一次奇妙的共振。
这场实践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染布时指尖残留的茶渍,更是对 “传承” 二字的重新认知:当我们用 pH 试纸测试茶汤酸碱度时,实则在丈量传统与现代的兼容度;当我们用数据分析问卷反馈时,实则在寻找让非遗走进年轻人衣柜的密码。暮色漫过茶乡时,背包里的茶染帕子还带着草木的微凉,而我们知道,有些关于文化的叙事,正等着用青春的丝线,在时代的织机上续接出更绵长的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