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城的匠人作坊内,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奇妙对话正悄然拉开帷幕。瞧那匠人,手持锤头与凿刀,于青石块上精准而有节奏地起落。每一次有力的敲击,都似赋予了方城石猴以鲜活的生命,使其从坚硬的石材中“灵动跃出”。那猴面憨态可掬,鬃毛以细腻的凿痕精心雕琢,尾尖微微上翘,仿佛隐匿着一缕来自山野的灵动气韵。
方城石猴,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可回溯至宋代。这门古老的技艺,以花岗岩为创作的“画纸”,凭借世代传承的“打坯、细刻、打磨”三道严谨工序,将原本冰冷的顽石,幻化为承载着祈福纳祥美好寓意的灵物。每一尊石猴,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是传统文化的珍贵瑰宝。

近日,材料与化工学院“材化聚力映朝阳,资助筑梦绘新篇”三下乡团队踏入此地,开启了一场别具一格的非遗探索之旅。他们惊喜地发觉,非遗传承人巧妙地运用化学知识,对石材养护工艺进行了创新改良。这一举措不仅有效地延长了石猴的保存期限,更提升了其外观品质。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传承人还将稀土荧光材料融入石猴的纹路之中。当紫外线洒落,原本古朴的石猴瞬间绽放出神秘的“科技红光”,仿若穿越时空,实现了古老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交融。
“一把凿刀刻岁月,半块青石承匠心。”在时代的浪潮中,方城石猴这一古老非遗并未固步自封,而是积极拥抱新材料、新技术。当老手艺邂逅新科技,非遗之美正以更为年轻、灵动的姿态焕发出勃勃生机,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续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