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 7 月 11 日讯(通讯员 王震)7 月 11 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青春火・科普启智团走进红卫街道曾家村 “爱心托管班”,开展以 “声音的奥秘” 为主题的科学启蒙课程。30 余名小学生在志愿者的带领下,通过动手实验、互动游戏等方式,探索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感受科学的魅力。
上午的课程聚焦 “声音的产生”。志愿者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为切入点,用童趣语言提问:“小朋友们,我们说话时喉咙会动,敲鼓时鼓面会跳,这是为什么呢?” 随后通过两组实验揭开谜底:在 “音叉戏水” 环节,志愿者敲击音叉后将其插入水中,水花四溅的现象让孩子们直观看到振动;在 “扬声器触感” 体验中,孩子们将手指放在播放音乐的扬声器上,亲身感受振动物体的 “跳动”。
为帮助孩子们理解 “微小振动”,志愿者还展示了 “转换法” 实验 —— 用细线悬挂的泡沫小球贴近发声的音叉,小球被反复弹开的画面,生动证明了 “所有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的科学原理。“原来小提琴是靠琴弦振动唱歌,笛子是靠空气柱跳舞呀!” 孩子们在观察图片时兴奋地交流着。
下午的课程围绕 “声音的传播” 展开探索。在 “真空不传声” 模拟实验中,志愿者用玻璃罩和闹钟演示:随着罩内空气被 “抽走”(模拟过程),铃声逐渐变弱,让孩子们理解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随后的 “隔墙听声”“水中敲石” 体验活动更让课堂气氛升温:孩子们分组将耳朵贴在墙上听同伴敲击声,或贴近水槽听水中石块碰撞声,亲身体验固体、液体传声的特点。
“声音跑得有快有慢哦!” 志愿者通过动画展示不同介质中的声速:15℃空气中声音每秒跑 340 米,而在钢铁中能跑 5200 米。在 “声速小竞赛” 游戏中,孩子们用手作 “声波”,模拟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加深对科学规律的记忆。
课程延续 “双师课堂” 模式,主讲志愿者负责原理讲解和实验演示,助教志愿者则重点引导低龄儿童操作。曾家村托管班负责人观摩后点赞:“把抽象的科学知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验,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养成了观察思考的习惯,这样的科普课很有意义。”
课程结束后,孩子们用画笔绘制 “声音的旅行” 手抄报,有的画着声波穿越空气、水和墙壁的路线,有的画着宇航员靠无线电交流的场景。这些作品将在社区科普角展出,成为此次科学启蒙的生动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