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之际,7 月以来,石油工程学院 “热爱家乡,扎根龙江” 实践团全体成员怀揣对家乡的赤诚与探索热情,开启了一场为期近半月的大庆历史寻访之旅。实践团先后走进大庆市图书馆、大庆市博物馆、大庆油田陈列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四大场馆,以 “实地参观 + 史料研读 + 主题宣讲” 的立体化形式,触摸龙江大地的发展脉络,厚植家国情怀,用青春行动践行 “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的社会实践育人宗旨,为 “扎根龙江、建设家乡” 积蓄青春动能。
实践团以 “解锁家乡密码” 为核心,将四大场馆作为探寻龙江记忆的 “活课堂”,在文物、史料与故事中,逐步读懂大庆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7 月 10 日,实践团首站抵达大庆市图书馆,正式启动 “史料溯源” 专项行动。在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区,泛黄的《大庆市志》《萨尔图区年鉴》《让胡路区志》等 30 余册地方史料整齐陈列,成为实践团成员探寻家乡记忆的 “钥匙”。
成员们迅速分工协作,有的伏案摘抄,仔细记录石油会战时期 “干打垒” 精神背后的经济数据、新时代大庆产业转型的政策节点;有的围坐研讨,围绕龙江民俗文化章节,梳理蒙古族那达慕、满族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庆的传承脉络;还有的对照乡村振兴案例,标记肇源县生态农业、林甸县温泉旅游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历程。“每一页文字都是家乡成长的印记,只有读懂这些‘年轮’,才能真正理解‘扎根’的意义 —— 不是简单停留,而是带着对家乡的深刻认知去建设。” 指导教师在现场指导时强调,这份史料积累将为后续调研与建言打下坚实基础。当日,实践团初步完成 10 余册史料的核心信息摘录,为 “三个一” 实践任务(一份调研报告、一场主题宣讲、一套建言方案)收集了首批一手资料。
7 月 12 日,实践团走进大庆博物馆,在跨越百万年的文物与展品中,探寻龙江大地的自然禀赋与人文基因。从展厅内完整的猛犸象化石群前驻足,感受松嫩平原远古时期的地质变迁与生态风貌;到凝视古代先民使用的石斧、陶罐,聆听讲解员讲述新石器时代龙江先民在黑土地上耕耘、渔猎的生存智慧;再到驻足近代工业展区,通过动态沙盘与老照片,见证大庆从
“北大荒” 荒原到 “大油田” 工业重镇的蜕变历程,成员们的 “家乡认知” 不断被刷新。
活动中,实践团成员化身 “临时讲解员”,主动向参观市民分享家乡故事。“大家看这件钻井工具模型,它不仅代表着大庆油田的起步,更承载着龙江人‘战天斗地’的坚韧品格 —— 这片黑土地孕育的不仅是丰富物产,更是我们扎根家乡的底气。” 成员李同学的讲解生动鲜活,引得市民纷纷驻足,不少家长还让孩子围在身边,听 “大学生哥哥姐姐” 讲述家乡的历史。
7 月 15 日,实践团走进大庆油田陈列馆 —— 这座由原大庆油田第一口高产油井
“松基三井” 旧址改建的场馆,处处留存着大庆油田的 “工业记忆”。在展厅内,泛黄的石油会战老照片、锈迹斑斑的手动钻井机、记录油田开发历程的生产报表,将成员们带回那个
“天当房、地当床,野菜充饥保会战” 的艰苦岁月。
作为石油工程专业的学子,实践团成员们更能从展品中读出 “专业共鸣”。在 “工业的血液” 展区,成员张同学结合所学的石油开采技术知识,向参观市民讲解:“从早期的‘五点法’开采到如今的‘数字化油田’智能开采,大庆油田的技术迭代不仅推动了自身发展,更成为龙江产业振兴的‘硬核支撑’—— 这也是我们专业学子未来扎根家乡的‘用武之地’。” 而在 “精神的传承” 板块,成员们轮流讲述铁人王进喜与工友们 “人拉肩扛运钻机”“跳进泥浆池压井喷” 的故事,将 “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的大庆精神融入生动的讲解中。“原来我们家乡的油田有这么辉煌的历史,这些故事让我更自豪自己是龙江人!” 一位参观的市民感慨道。
7 月 18 日,实践团将最后一站设在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在这座以 “铁人精神”
为核心的场馆中,完成一场 “精神洗礼”。展厅内,“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的铿锵誓言镌刻在墙上,再现铁人带领
1205 钻井队艰苦创业的场景沙盘、沾满泥浆的工服与安全帽、铁人用过的笔记本…… 每一件实物都让成员们驻足沉思,深刻感受 “铁人精神” 的时代分量。
当天,实践团在此开展 “热爱家乡、扎根龙江” 主题宣讲。成员王同学结合自己作为龙江学子的成长经历分享:“从小听着铁人故事长大,今天站在这里,我才真正明白‘扎根龙江’不是一句口号 —— 铁人用一生诠释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我们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更应该接过‘接力棒’,在乡村振兴、产业升级中发挥专业优势,用实干为家乡做事。” 宣讲结束后,现场掌声雷动,不少前来参观的青年市民与学生主动与实践团成员交流,纷纷表示 “要向铁人学习,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
此次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一场 “寻迹之旅”,更是一次 “实践育人” 的生动尝试。截至目前,在大庆市及下辖县区职能部门的支持下,实践团已收集各类年鉴、地方志资料 30 余份,涵盖经济发展、乡村建设、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形成初步调研笔记 15 万字
—— 笔记中不仅有史料摘录,更有成员们结合实地观察写下的思考,比如 “大庆油田产业转型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建议”“龙江乡村特色产业培育的路径分析” 等。
“我们希望通过‘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们真正‘读懂家乡’——
只有了解家乡的历史与需求,才能明确自己‘能为家乡做什么’。” 校团委负责人表示,后续实践团将围绕龙江 “六个龙江” 建设与 “八个振兴” 部署,聚焦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生态保护三大领域,进一步深化调研成果,撰写针对性的调研报告与建言献策方案。同时,学校还将通过
“线上宣讲进校园”“家乡发展成果展” 等形式,扩大实践活动的影响力,让更多学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真正实现 “把论文写在龙江大地上”。
据了解,石油工程学院后续还将建立
“扎根龙江” 实践成果转化机制,推动调研中形成的合理化建议对接地方职能部门,同时依托校园招聘、校企合作等平台,为学子搭建 “留乡就业、返乡创业” 的桥梁,为龙江引才、育才、留才、用才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此次 “热爱家乡,扎根龙江”
暑期 “三下乡” 活动,不仅让实践团成员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深化了对家乡的情感认同与责任担当,更以青春之力搭建起 “大学生服务家乡发展” 的桥梁。未来,石油工程学院将持续推进此类实践活动,引导更多学子把青春理想融入龙江建设,让
“扎根龙江、奉献龙江” 成为新时代龙江学子的青春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