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 20 周年的重要节点,为龙江全面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关于 “三农” 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7 月 16 - 18 日,我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 “青春铸魂黑土地 —— 龙江乡村振兴实践全纪实” 实践团,前往齐齐哈尔市依安县,开展了一场深入且充实的学习调研活动。
齐齐哈尔市依安县,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核心区域,作为首批全国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县,这里土壤肥沃,矿产资源丰富,享有“中国北方瓷都”的美誉。其陶瓷产业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注入了独特的活力。实践团秉持着深入基层、服务社会、增长见识的理念,有条不紊地安排并推进了各项实践任务,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依安的乡村振兴实践。
7月17日上午,实践队员们首先来到了依安县陶瓷博物馆。这座博物馆规模宏大,内部藏品琳琅满目。从早期造型古朴、工艺简洁的陶瓷器具,到现代设计精巧、制作精良的艺术珍品,清晰地勾勒出依安陶瓷从萌芽起步到繁荣兴盛的发展历程。在专业讲解员的细致讲解下,实践队员们深入了解了依安陶瓷原料的独特性——本地优质的黏土资源,为陶瓷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同时,也对本地陶瓷产业在东北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有了初步认知,依安陶瓷凭借其精湛工艺、多样品类以及合理价格,在东北陶瓷市场占据了重要份额。队员们一边认真聆听,一边不时提出问题,与讲解员展开热烈交流,现场学习氛围浓厚。
17日下午,实践队员们采访了当地陶瓷企业代表。在交流过程中,深入探讨了陶瓷行业与地方经济、民俗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当地陶瓷行业作为依安县的经济支柱之一,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切实推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还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陶瓷制作工艺代代相传,承载着依安人民的智慧与情感,成为当地民俗文化的生动载体。通过市场化创新,古老的陶瓷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企业代表分享了许多生动案例,如企业如何与本地民间艺人合作,将传统陶瓷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出一系列深受市场欢迎的文创产品,既传承了文化基因,又提升了产品附加值。队员们深受启发,对产业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模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8日,实践队员们来到了依安县上游乡,重点参观了建明村共筑振兴园。通过与村干部面对面交流、实地走访村民家庭和村庄各处设施等方式,深入了解到近年来当地乡镇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在农产品产业链完善方面,上游乡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并引入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例如,当地的优质玉米经过深加工,生产出多种高附加值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乡村道路得到全面修缮和拓宽,水电供应更加稳定,网络通信实现全覆盖,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上游乡也成果斐然。村里新建了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定期组织各类文化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村干部详细介绍了工作中的经验和遇到的挑战,队员们认真记录,并就一些问题与村干部展开深入探讨,共同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此次依安之行,让实践团对乡村振兴有了更为立体而深刻的认知。乡村振兴绝非单一维度的发展,而是产业、文化、生态、人才、组织的全面振兴。依安的陶瓷产业,以黑土地赋予的独特原料为根基,既传承了千年制瓷技艺中的文化基因,又通过市场化创新成为带动地方经济的引擎,这正是“文化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文化”的生动写照;而上游乡的振兴实践,则让实践队员们看到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的落地——从共筑振兴园里村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到养殖基地中蓬勃发展的产业链,每一处变化都凝聚着基层干部与村民的智慧,印证着“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受益者也是农民”的深刻内涵。
站在依安的黑土地上,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不仅是政策的实施,更是无数具体实践的积累;不仅是经济数字的增长,更是文化根脉的延续与文明新风的弘扬。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既是乡村振兴的见证者,更应成为参与者与建设者。未来,全体实践队员将带着实践中的感悟与思考,把青春的智慧与力量融入黑土地的振兴浪潮,让更多乡村在产业振兴中强基固本、在文化传承中铸魂塑形,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新篇章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