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至8月15日,苏州科技大学北斗七星实践队的7名成员走进京杭运河文化带苏州段,以苏州市胥江小岛、横塘驿站、石湖景区等地为主要实践地点,开展了为期42天的“地域文化振兴”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线上采访、问卷调查与线下实地探访相结合的方式,深入苏州市虎丘区横塘社区,收集居民反馈,共同探寻江南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价值,助力传统文化的活化与传承。
实践初期,团队以“横塘”地名为研究切入点,系统梳理其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据宋代《吴郡志》记载,横塘最早作为古驿要津出现,是江南水网地带“以水定城”营建智慧的典型代表。团队成员多次走访石湖公园及横塘社区,结合地方志、古籍文献和现代学术成果,深入挖掘地名背后的历史意蕴。她们发现,横塘自唐宋以来逐渐从渡口发展为市镇,历代文人的题咏更使其超越地理概念,成为诗词中经典的江南意象,体现出吴地文化“古今共生”的独特气质。
图为团队成员在石湖景区实地考察,委托游人手摄,从左至右依次为苏悦、白涵予、陈璐、叶梦、沈一凡、王月庭、周惠玲。白涵予 供图
7月17日下午,团队成员王月庭通过线上会议方式采访了横塘社区文化教育干事。干事指出,横塘渡口曾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转运节点,贺铸、范成大等文人在此留下众多诗篇,横塘驿站更是吴地文化繁荣的实物见证。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如何唤醒古渡记忆、让文化遗产真正融入社区生活,成为基层文化治理的重要课题。目前,社区通过举办讲座、展览、文化体验等活动,增强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干事强调:“文化振兴不能仅靠历史遗存的展示,更要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参与和传承。”此次访谈让团队明确了社区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到将历史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共鸣的文化实践的重要性。
图为团队成员王月庭对苏州市横塘社区文化教育干事进行采访的实录。白涵予 供图
七月下旬,团队设计并发放了题为“地方文化振兴背景下居民日常文化实践感知”的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63份。受访者以18—25岁青年为主,超七成与江南地区有长期居住或家族渊源,显示出对本土文化的天然情感联结。然而,近八成受访者表示其工作或学业与本土文化无直接关联,反映出文化传承在日常场景中的渗透不足。在获取文化信息的渠道方面,生活实践、文旅体验和社交平台占主导,传统文化场馆等正式渠道作用有限。这一结果提示,文化传播需更加注重日常化和场景化,加强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
图为团队开展的问卷调查的部分报告结果。白涵予 供图
八月初,团队长白涵予完成了题为《横塘:胥江口的千年潮痕》的学术论文。论文从地名溯源、水系变迁、圩田开发、文学书写等多维度,系统梳理了横塘2500年的发展历程。研究表明,横塘地处三水交汇咽喉,是江南水利、交通、经济与文化的核心节点,其演变历程堪称江南整体历史的缩影。论文还结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现状,提出了文化资源保护与活化的具体建议,为地域文化振兴提供了学术支撑。
图为团队成员白涵予学术研究手稿节选。白涵予 供图
实践过程中,队员们不仅深入了解了江南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体验到基层文化工作的现实挑战。他们与社区居民共同漫步古驿道、讲述运河故事、记录口述历史,在互动中实现了心与心的交流。团队成员表示,此次实践是一次文化溯源之旅,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让他们深刻体会到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与使命。
未来,苏州科技大学北斗七星实践队将继续关注地方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机制,积极探索高校与社区联动的文化振兴路径,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贡献青春智慧。(通讯员 周惠玲 叶梦 沈一凡 白涵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