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深圳)智能学部宣】(图文/邓杰月、李金润、李寅北)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2025年8月5日至7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智能学部“红途寻迹,青春励行”实践团,循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旋律,深入云南昆明、腾冲的历史现场,探访聂耳故居、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馆、陆军讲武堂及腾冲国殇墓园,在追寻烽火足迹中感悟民族精神的磅礴伟力。
1. 聂耳故居:音符激荡民族魂
5 日上午,实践团首站抵达昆明聂耳故居。这座省级文保单位内,泛黄的照片与手稿,无声诉说着音乐家短暂而炽烈的一生——从昆明奔赴上海,聂耳以笔为刃,将民族的危亡呐喊熔铸进《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使之成为唤醒国魂的时代强音。“伫立故居石板路,笔尖谱曲的沙沙声仿佛在耳畔回响。”成员凝视展品,感慨万千。此行不仅了解了聂耳深入市井军营汲取灵感的细节,更深刻领悟:“‘血肉长城’绝非虚言,那是民族存亡之际万众一心的钢铁意志。”
2. 联大与讲武堂:文韬武略筑脊梁
离开故居,实践团走进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馆。在联大教室旧址前,成员长久驻足——80余年前,北大、清华、南开师生千里南渡,于昆明书写了“内树学术自由,外筑精神堡垒”的传奇。“‘刚毅坚卓’四字铭刻于墙,更融入联大师生的血脉。”队员动情道,“敌机轰炸间隙授课,油灯下钻研学问,他们以‘学术报国’昭示:文化不灭,民族永存!”
步入“将帅摇篮”云南陆军讲武堂,另一份震撼直抵心灵。朱德、叶剑英等元帅事迹与淞沪、台儿庄战役战报辉映其间。“滇军将士用刺刀与热血,将《义勇军进行曲》的誓言化为现实!”凝望远征军将领佩剑,成员眼眶湿润,“从课堂到沙场,从笔杆到枪杆,云岭大地,从不缺为国担当的铁骨脊梁。”
3. 腾冲战场:忠勇丰碑刻山河
8月7日,实践团冒雨奔赴腾冲国殇墓园与来凤山战场遗址。国殇墓园依山而建,9168座“忠”字形墓碑,铭刻着1944年收复腾冲的远征军英名。“127昼夜血战,寸土皆染数十英魂。”讲解员话音落,现场肃然,成员肃立敬献花篮。
“那是日军碉堡残垣,这是远征军冲锋战壕。”来凤山顶,雨水冲刷着弹痕累累的岩石。1944年,中国军队在此与日寇鏖战13昼夜,以血肉之躯夺回阵地。俯瞰腾冲城,云雾间似有战士“俯视敌巢、誓死冲锋”的身影跃动。“课本中的‘滇西抗战’,化作脚下的焦土、耳畔的号角,”成员慨叹,“我们脚下的每一步,都是先烈以生命守护的山河。”
怀着行程告终,心潮难平。从聂耳的激昂旋律,到联大的不灭灯火;从讲武堂的铁血军魂,到腾冲的忠勇丰碑——云南大地的抗战印记,让“家国”二字在青年心中重逾千钧。“此行绝非简单游历,是与历史的对话,同先辈的誓约。”队长总结道,“身为新时代青年,吾辈当化‘血肉长城’之志为科研报国之行——此乃对英灵最深沉的告慰。”歌声再起,激昂旋律中,激荡着青春的铮铮誓言。
从抗战歌声中汲取精神伟力,于实践征程中追寻先辈足迹,“红途寻迹·青春励行”实践团,步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