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 7 月 12 日讯(通讯员 王震 )7 月 11 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青春火・科普启智团再次走进红卫街道曾家村 “爱心托管班”,为 40 余名小学生带来以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为主题的科学启蒙课程。志愿者们通过趣味实验、生动类比和互动游戏,带孩子们探索声音的 “诞生密码” 与 “旅行轨迹”,让抽象的声学原理变得触手可及。上午:揭开声音的 “诞生之谜”上午的课程从 “声音从哪里来” 展开。志愿者王震举起音叉,轻轻敲击后问:“音叉在唱歌时,它在做什么呢?” 随后将振动的音叉插入水中,水花瞬间飞溅起来。“看,这就是振动!声音就是物体振动出来的‘魔法’哦!” 孩子们盯着水花,恍然大悟。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振动,志愿者让大家把手放在播放音乐的扬声器上:“有没有感觉到痒痒的?这是扬声器在振动,才让我们听到了歌声。” 他还举例:“鼓面振动敲出咚咚声,琴弦振动弹出美妙旋律,就连蚊子飞,也是翅膀振动在‘说话’呢!”
在 “声源大发现” 环节,孩子们争相列举:“人说话是声带振动!”“笛子是空气柱振动!” 志愿者笑着补充:“这些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叫‘声源’,就像声音的‘妈妈’。”下午:追踪声音的 “旅行轨迹”下午的课程聚焦声音的传播奥秘。志愿者用 “波浪” 类比声波:“声音就像水里的波纹,从声源向四周扩散,这就是声波。” 他展示了示波器上的声波波形:“音叉的声音是整齐的‘小波浪’,我们唱歌时就是高低起伏的‘大波浪’哦!”
“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不能直接说话?” 志愿者抛出问题,随后用玻璃罩闹钟模拟实验:“当罩子里的空气被抽走,铃声会越来越小,直到听不见 —— 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中介’,也就是气体、液体或固体,真空里可不行!”
孩子们还亲身体验了 “声音的旅行”:把耳朵贴在装满水的水槽外,能清晰听到水中石块敲击的声音;趴在墙上听同学敲击墙体,声音比在空气中更清楚。“这说明水和固体都能传声,而且固体传声更快呢!” 志愿者解释道。
在 “声速大比拼” 环节,志愿者用 “跑步比赛” 比喻:“声音在空气中跑每秒 340 米,在水里能跑 1500 米,在铁里更是能跑 5200 米,比高铁还快!” 他还讲了回声的原理:“声音碰到障碍物会反弹回来,就像皮球撞到墙,这就是回声。山谷里喊话听到的回音,就是它在‘调皮’哦!”
关于 “人耳如何听声”,志愿者用模型展示:“耳廓收集声音,像个‘小喇叭’;声波通过外耳道撞动鼓膜,听小骨把振动传给耳蜗,最后由听神经告诉大脑 ——‘我们听到声音啦!’” 他还提到骨传导:“捂住耳朵说话能听见,就是骨头在帮忙传声呢!”动手实验:玩转声音的 “小魔术”实验环节让孩子们兴致高涨。在 “自制土电话” 时,大家用棉线连接两个纸杯,一人说话,另一人把纸杯贴在耳朵上,清晰地听到了声音。“这是棉线在传声,比空气传声还清楚呢!”
“回声小游戏” 中,志愿者让孩子们在走廊里喊话,听自己声音的回音。“声音跑出去又跑回来,是不是很神奇?” 孩子们一遍遍尝试,笑声回荡在走廊里。好评满满:让科学住进孩子心里曾家村托管班负责人称赞道:“这堂课把声音的来龙去脉讲得明明白白,从振动到传播,从实验到生活,孩子们在动手和欢笑中就掌握了知识,这样的科普课太有意义了!”
课程结束后,孩子们画出了 “我听到的声音波形”,有的画成整齐的直线,有的画成高低不平的曲线,这些作品将和之前的科普成果一起在社区展出,成为探索声音奥秘的美好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