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民族精神,自7月1日以来,河北金融学院经济贸易学院“纸韵蔚剪非遗实践团”深入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探寻蔚县剪纸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与创新路径。
图为团队合照。李淼 供图
对话非遗传承人,触摸传统技艺温度
团队首先走进高佃亮剪纸艺术工作室,国家级非遗传人高佃亮先生向团队成员详细展示了蔚县剪纸“阴阳混刻、重彩点染”的独特工艺,从纸张选材、纹样设计到刀刻技巧、染色配比,每一个步骤都彰显着百年技艺的匠心。
图为团队参观高佃亮作品展。李淼 供图
团队成员围绕传承现状、技艺难点等问题与高佃亮展开深入交流,了解到这项技艺源于明代成化年间,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坚守传统又寻求突破,记录下剪纸纹样的细节与创作故事,为后续研究积累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走访企业车间,探寻产业发展脉络
第二站,团队来到蔚县名家剪纸艺术品商贸有限公司,开展剪纸产业化调研。
图为刀刻工人正在刻制剪纸。李淼 供图
在刀刻车间,工人们手持刻刀在红纸上精准游走,数百张剪纸整齐排列,展现出规模化生产中的技艺坚守。晕染车间的色彩搭配让成员们驻足,传承人赵凤梅介绍,蔚县剪纸的染色工艺采用矿物颜料,历经数十道工序才能呈现出鲜亮持久的效果,这一独特技法使其在众多剪纸流派中独树一帜。企业创新成果展上,融合现代审美的剪纸衍生品令人耳目一新。从手机壳、卫衣到装饰画,传统纹样与现代生活用品的结合,展现了剪纸艺术“破圈”的可能。
漫步文化街区,感受民俗文化活力
第三站,实践团来到蔚县剪纸第一村—南张庄村。沿街店铺陈列着各式剪纸作品,既有寓意吉祥的传统窗花,也有融入动漫、国潮元素的创新设计。团队成员分成两组,与店主、游客交流,了解市场需求与消费偏好。团队成员体悟当地剪纸文化,学习了解剪纸作品的销售情况和背后的文化故事,进一步感受到剪纸艺术在当地的深厚群众基础。
图为团队成员欣赏琳琅满目的剪纸商品。李淼 供图
溯源博物馆,梳理历史文化脉络
最后一站,实践团走进蔚州博物馆。馆内“剪纸艺术展”系统呈现了蔚县剪纸从民俗符号到非遗瑰宝的发展历程,从明清时期的古旧剪纸到现代大师的代表作,时间跨度超过500年。
图为博物馆内关于当地传统民居陈设。李淼 供图
通过讲解员的介绍,成员们了解到2009年蔚县剪纸以中国剪纸首位身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历程,更深刻认识到这项技艺不仅是民间艺术,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此次暑假实践活动,让河北金融学院“纸韵蔚剪”非遗实践团队成员们见证了传统技艺的坚守,也看到了创新发展的潜力。实践团队未来将继续结合数字技术,探索剪纸作品数字化储存、3D建模等新路径,为蔚县剪纸的活态传承贡献青年智慧,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