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古至今,长江流域以水为系,贯穿上下游、左右岸,从巴山楚水到水乡江南,长江滋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哺育着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纵深最长、覆盖最广的经济带,事关全国发展大局。
2025暑期,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生动实践中锤炼专业本领、锻造硬核能力,动员青年为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转型贡献智慧力量,经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共青团湖北省委的工作指导,共青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委员会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绿色长江青春护航”专项活动。
图为云碳e联实践团在扬州市大数据局交流学习
青岛大学“云碳e联”实践团积极响应号召,经充分筹备成功入选“绿色长江青春护航”专项实践团队。团队的实践足迹跨越地域,从江汉平原的沃野阡陌到江南水乡的枕河人家,从长江中游的壮阔江段到下游的入海口岸,在行走中扎实上好“行走的思政课”与“一线的专业课”,更在深度实践中愈发深刻地体悟到绿色发展的时代力量。
图为云碳e联实践团在扬州市总商会调研学习
绿色发展是保障国家水源安全的迫切需要。长江流域开发建设的迅速推进,对流域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显现,干流近岸水域和部分支流受到污染,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面临挑战。长江“病了”,急需治疗,必须开展综合治理,强化监管,加强保护。2016年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掷地有声,一场保卫长江的攻坚战就此打响。直到今天,长江干流全线水质已连续5年稳定保持在Ⅱ类,这意味着“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通过针对性、系统性的举措促进长江流域绿色发展,保障人民喝上安全清洁的长江水,同时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优美生活环境的需求。
绿色发展是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举措。依托长江流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沿江工业园区密集,加之中上游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重化工企业增加,潜在水污染风险源众多。2016年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多省经济发展共识,多省合力共进,开展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巩固深化工业和城镇水污染防治,完善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组织实施科技驻点帮扶……一项项改革举措对症下药、系统施治,长江保护修复打开“三水”统筹、系统治理新局面。
绿色发展是构建碧水宜居环境的现实之需。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及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长江流域进入依法保护新阶段。在狠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的同时,各地立足源头治理,有力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和尾矿库污染治理等工作,使长江两岸绿色生态廊道逐步形成。目前,长江生物多样性退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有“微笑天使”之称的江豚越来越多出现在人们视野中,长江流域沿线湿地迎来更多候鸟,沿江城市滨水空间回归群众生活。
“两岸青山相对,一江碧水东流。”长江经济带不仅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经济发展带,更是关系子孙福祸的生态屏障带。唯有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强化长江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才能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