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青衿染忆” 实践团成员为深入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探索山东日照,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此行核心目标,是探访隐匿于山海之间的“无失山房”,实地调研并亲身体验当地独特的传统技艺——日照茶染。团队成员以脚步丈量文化根脉,用实践感知匠人匠心。
一、 前期准备:聚焦非遗,厘清脉络团队在行前开展了针对性筹备。通过查阅地方志、非遗档案及学术文献,初步厘清了日照茶染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现状。资料显示,这一技艺依托当地丰饶的茶叶资源,以废弃茶渣或低档茶叶为染料,经特殊工艺处理实现织物染色,兼具生态价值与人文内涵。团队据此制定了详细的调研提纲,涵盖技艺流程、传承现状、市场困境及创新可能等维度,确保调研有的放矢。
二、 实地调研:实地拜访,充分研究
无失山房位于日照东港区山麓,是一处集工作室与展示空间于一体场所。工作室操作区陈设简朴实用,陶缸、染桶、竹竿、晾架等工具摆放得井然有序。展示区陈列众多茶染作品,涵盖手帕、围巾、服饰、布艺画等品类,色调以大地色系为主,从浅米、驼色到深咖、茶褐,品类繁多。这些作品均采用天然茶叶作为染料,经过复杂的工艺流程制作而成。无失山房还积极参与各类文化展览和交流活动,向更多的人展示茶染的魅力。通过这些努力,无失山房在传承和弘扬茶染技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这一传统技艺的保护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 交流采访:对话传承,直面现实
团队拜访了无失山房主理人朱老师,也是日照茶染技艺的重要传承者。访谈在茶香氤氲中进行。传承人系统阐释了技艺核心:“废茶重生,道法自然”。他详细拆解了流程:首先是“选茶”,依据所需色泽精选本地绿茶、红茶或陈茶;其次是“煮染”,将茶叶进行发酵提取色素,温度与时间的把控直接影响色相与饱和度。
谈及现状,传承人坦言挑战:其一,技艺繁复耗时,从备料到成品需数日乃至数周,产能有限;其二,市场认知度不足,消费者对茶染的价值(环保、健康、独特性)认知不深,价格接受度不高;其三,稳定传承存忧,年轻一代对慢工细活的手艺兴趣有限,人才青黄不接。山房目前主要通过定制、小众设计合作及文化体验活动维持运营,并在尝试开发茶染文创、融入现代设计元素以拓宽市场。
四、 实践过程:亲历染制,体悟匠心
理论学习后,团队在传承人指导下进行了茶染实操体验。选用未经化学处理的纯棉素布,运用传统绞缬(扎染)技法,在素布上通过折叠、捆绑、夹扎等方式制造物理防染区域。这是赋予图案变化的关键步骤,团队尝试了简单的几何纹样与自由扎法。选取日照本地陈年绿茶作为染料。将布料浸入浓绿茶染液中,不断翻动确保均匀吸附。团队成员观察着布料染色过程,时间成为最直观的调色师。染色完成后,反复用清水漂洗至无浮色,而后在阴凉通风处自然晾干。解开扎结处,防染形成的留白与茶染底色构成自然晕染的独特纹样,每一件都独一无二。
无失山房之行,对实践团队而言,远不止于一次技艺的观摩与体验。它是一次对地方智慧与生态哲学的叩问:茶染以“废”为宝,化茶渣为华彩,诠释了循环永续的古老东方智慧;其天然、温和的工艺特性,亦是对现代工业化印染的一种反思。团队成员触摸到的不只是茶染布匹的质感,更是非遗在当代语境下顽强生存的温度与韧性。传承之路虽布满荆棘,但山房坚守的身影,以及其在产品创新与体验传播上的探索,为这门古老技艺注入了新的生机。此行实践成果,将转化为详实的调研报告与传播素材,助力提升日照茶染的社会认知度,为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贡献一份青年力量。茶染之色,已然浸润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