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三下乡

“丁支花香”志愿者落地了从 “照搬城市” 到 “扎根乡村” 的课程创新实践

来源:常州大学 韦怡,孙悦昀,杨欣 阅读:52 复制标题和网址

715日的开营仪式上,支队长唐梅在介绍夏令营活动安排时提出“要结合乡村特色设计课程”,彼时作为教科学的志愿者,脑海中还满是城市里流行的“STEM课程”与“实验教具”,始终认为“把这些先进的课程带给乡村孩子,就是最好的”。然而,第一堂科学课便让这位志愿者遭遇了现实的打击:其所带的电路实验箱,孩子们连开关都不会接;讲解的“城市垃圾分类”,孩子们甚至从未见过分类垃圾桶。直到这一刻,志愿者才恍然大悟,脱离乡村实际的“先进课程”,不过是“空中楼阁”。在接下来的21天里,志愿者团队摒弃了“照搬城市”的思路,扎根乡村,从土地与生活中挖掘课程素材,最终为丁花小学的孩子设计出一套“乡村特色课程”。​

最初的课程设计中,团队明显犯了“想当然”的错误。除了科学课的电路实验,美术课上志愿者原本准备教孩子们画“城市夜景”,可孩子们却疑惑地询问“霓虹灯是什么样的”;音乐课上选了流行歌曲,孩子们却更喜爱唱村里的童谣。课后,团队召开“反思会”,唐梅在会上强调:“乡村不是城市的‘低配版’,它有自身的优势——田间的庄稼、村口的小河、村里的老手艺,都是绝佳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做的,是把这些资源转化为‘教材’,而非将城市的教材生硬搬来。”

此次会议后,志愿者团队开启了“走进乡村找课程”的探索。科学课上,他们不再使用复杂的实验箱,而是带领孩子们走进田间——一同观察“玉米如何传粉”,用放大镜观察蚜虫的生活;前往村口的小河边,取样检测水质,探讨“如何保护水资源”;还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简易净水器”“秸秆温度计”,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学习科学原理。有一次,团队带孩子们观察蚂蚁搬家,孩子们发现蚂蚁会绕开有水区域,还能互相“传递信息”。志愿者趁机为他们讲解“动物的本能”,孩子们听得兴致勃勃,还接连提出“蚂蚁怎么知道要下雨了?”“它们的家在哪里?”等问题。这种“从生活中来”的课程,远比课本上的理论更能吸引孩子。​

美术课也焕然一新。志愿者不再让孩子们画“城市夜景”,而是教他们运用乡村的材料进行创作:用秸秆制作浮雕,用泥土捏制“乡村小景”,用树叶制作贴画;还带领孩子们到村里写生,描绘老槐树、磨坊以及田埂上的稻草人。有个孩子用泥土捏出“奶奶的灶台”,还在旁边捏了个小小的“自己”,并说道:“我最喜欢帮奶奶烧火,灶台里的火,比城里的灯还暖。”这些充满乡村气息的作品,比任何“城市画作”都更具生命力。​

语文课上,“作文课”被改造成“乡村故事课”。志愿者邀请村里的老人来到学校,为孩子们讲述“丁花村的由来”“老槐树的传说”;带领孩子们采访家长,倾听他们“小时候的暑假生活”;之后让孩子们将听到的故事写下来,编成“丁花村故事集”。有个孩子在作文中写道:“爷爷说,以前村里没有水泥路,他小时候要走几里的土路去上学。现在有了水泥路,还有志愿者老师来教我们知识,我要好好读书,让丁花村变得更好。”这些作文虽无华丽辞藻,却饱含真情实感,让志愿者看到了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

为使课程更具系统性,团队还设计了“乡村探索项目”——让孩子们分组,选择“丁花村的植物”“村里的老手艺”“村口小河的变化”等自己感兴趣的主题,通过观察、采访、记录,完成项目报告。孩子们的认真程度超出了志愿者的预期:有的小组为了解“老手艺”,专门采访了村里的5位手艺人;有的小组每天到小河边取样,记录水质变化;还有的小组制作了“丁花村植物地图”,标注出每种植物的位置与特点。​

闭营之际,志愿者将孩子们的“项目报告”“故事集”“手工作品”整理成“丁花村夏令营成果展”,邀请家长和村民前来参观。当大家看到孩子们用秸秆制作的“生态模型”、用泥土捏制的“乡村小景”,读到孩子们写下的乡村故事时,脸上都露出了骄傲的神情。有位老人拉着志愿者的手说:“没想到咱们村里的这些东西,还能变成娃们的课本,真是太好了。”​

这次课程创新,彻底改变了志愿者对“乡村教育”的认知。此前,志愿者总认为乡村教育“落后”,需要依靠城市资源来“拯救”,而如今才明白,乡村拥有独特的教育资源,关键在于学会“因地制宜”——不是将城市的课程“搬”到乡村,而是从乡村的土地里“长”出适合孩子的课程。这样的课程,不仅能让孩子学到知识,还能帮助他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让他们懂得:自己的家乡,就是最好的课堂;自己的生活,就是最好的教材。​

支教结束后,志愿者团队将设计的课程方案、孩子们的成果整理成册,留给了丁花小学,希望后续的老师能继续完善并推广。这场课程创新实践,不仅是志愿者送给孩子的礼物,更是乡村教育给予志愿者的启示——好的教育,从来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丁香小学课堂活动留影纪念

相关内容

“丁支花香”志愿者落地了从 “照搬城市” 到 “扎根乡村” 的课程创新实践

7月15日的开营仪式上,支队长唐梅在介绍夏令营活动安排时提出“要结合乡村特色设计课程”,彼时作为教科学的志愿者,脑海中还满是城市里流行的“STEM课程”与“实验教具...

乡村孩子实现从沉默自卑到自信表达的成长蜕变

开营仪式上,主持人邀请孩子们上台分享“对夏令营的期待”,台下一片寂静。志愿者注意到,坐在角落的小宇把头埋得更低,双手紧紧攥着衣角——这是志愿者第一次见到小宇,他...

学子离开象牙塔入田间课堂获教育觉醒

7月8日的丁花小学,国歌声裹着麦香飘在校园上空。刚读大四的大学生志愿者们,攥着印满教学理论的教案站在队伍里,心中满是“把课本知识教给孩子”的期待。那时的他们不曾想...

“丁支花香队”志愿者勾勒乡村教育从想象到认知的真图景

7月8日,“丁支花香队”志愿者们坐着大巴车来到丁花小学,心里满是对“乡村教育”的片面想象:觉得这里的孩子“淳朴但落后”,觉得乡村教育“缺老师、缺资源”,觉得“丁支...

推荐内容

曲园学子寒假实践——为健康饮食寻踪觅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志愿者服务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山东大学筑福“社”计师协助稚成开展手机讲堂志愿活动

稚成公益手机讲堂:点亮银发族的P图新世界2025年1月9日,一场别...

“新年色彩·创意手工坊”:湖南女子学院迎新年非遗文化教育活动圆满落幕

本网讯(通讯员林怡曾嘉颖)2025年的新年钟声即将敲响,近日,湖...

迎接2025年,拥抱新时光

当新年的第一缕阳光轻轻洒在窗前,2025年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

化学专业2023级6班举办大学生消防安全知识团日活动

为了增强大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2023级化学六...

最新发布

海报

投诉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