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我,大学除了学习,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社团活动。它如同调色盘,为我原本可能略显单调的学习生活,涂抹上了绚烂多姿的色彩,成为了我不可或缺的“第二课堂”。
刚踏入大学校门,一场热闹非凡的“百团大战”就让我眼花缭乱。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健身、公益志愿……各式各样的社团摊位前挤满了热情洋溢的学长学姐。怀着几分忐忑和巨大的好奇,我根据自己的兴趣,报名加入了校团和一支户外徒步社团。这两个截然不同的选择,仿佛为我打开了两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在团的经历,极大地锻炼了我的综合能力。作为一名校园小,我的任务不再是埋头读书,而是要去观察、去倾听、去记录。我采访过在学术领域深耕的教授,聆听他们的科研故事与人生感悟;我报道过校园里的重大活动,从迎新晚会到学术讲座,努力用文字捕捉现场的每一个精彩瞬间;我也曾为了赶一篇新闻稿,和编辑部的伙伴们在深夜的办公室里反复修改、字斟句酌。这个过程,让我学会了如何与人有效沟通,如何团队协作,更培养了我一份责任感和严谨求实的态度。当看到自己署名的文章发布在校媒平台上时,那种由付出转化而来的喜悦与自豪,是任何课程分数都无法给予的。
而与团的理性严谨不同,户外徒步社团则完全释放了我的天性。我们利用周末和假期,走向城市周边的山野。背上行囊,踩着崎岖的山路,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所有的学业压力仿佛都在大汗淋漓中被抛诸脑后。在社团里,我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互相鼓励着攀登陡坡,分享着带来的食物,在星空下围炉夜话。这些经历不仅强健了我的体魄,更让我深刻体会到团队互助的温暖和拥抱自然的纯粹快乐。它教会我,人生就像登山,有上坡的艰辛,也有登顶的畅快,重要的是享受过程,并与同行者分享沿途的风景。
当然,社团活动也并非总是轻松愉快。它也意味着需要平衡学习与活动的时间,有时甚至会面临冲突和取舍。记得有一次,一个重要采访任务和一门课程的考前复习撞在了一起,那段时间我不得不精打细算每一分钟,提高效率,最终顺利完成了两边的工作。这个过程虽然辛苦,却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多任务处理能力和抗压能力。
回首过去的几年,社团活动早已融入我大学生活的肌理。它让我跳出了自己专业的“舒适圈”,去接触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同学,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它让我在实践中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软技能,比如领导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收获了无比珍贵的友谊,这些在共同奋斗中结下的情谊,是我大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课堂授予我专业知识,而社团则教会我如何生活与成长。这片“第二课堂”是自由的、热情的、充满无限可能的。它让我真正体会到,大学之大,不仅在于大师大楼,更在于它能为你提供无数种探索自我、发现热爱的机会。我很庆幸,我没有错过这片精彩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