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创兴农新赛道,青春赋能促腾飞。为全面学习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的现状与发展,理解中国发展的核心与根基,6月28日-7月4日,蚌埠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阡陌智谷·新绿地农业”实践团队赴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通过开展企业实地调研、座谈等方式,学习和认识“三农”。队员们以专业为笔,以实践为墨,扎根乡村,以青春之力助力农业发展。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为深入了解安徽省新绿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规划,以及企业对地方发展的重要贡献,实践团队来到固镇与企业负责人王汉开展面对面座谈。双方积极交流探讨安徽省新绿地农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规划,合力为新绿地农业发展规划提供新想法。
图为实践团队与安徽省新绿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王经理交流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李果果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实地参观新绿地农业基地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李果果 供图
实践团队前往新绿地农业基地,进行实地调研。在食用菌种植基地旁,由杨俊博士向队员讲述羊肚菌养殖规划。近几年,新绿地农业依托生态自然优势,大力发展相关农业,并强化养殖技术。实践围绕团队羊肚菌规模化种植展开,先调研其生长环境要求,结合固镇地区条件确定需大棚调控温湿度、改良土壤,引进并本地化改良四川 / 云南种植技术,采用 “日光温室大棚 + 外源营养袋 + 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 模式;随后选优质菌种,按大棚起垄栽培方式播种,播后摆放营养袋,分阶段管理并清理杂草病菇,同时推行与花生的轮作模式及配套措施;期间应用土壤立体消毒、智能环境管控等精准调控技术,菌根共生强化等微生物协同增产技术,温差刺激等精准栽培管理技术,以及植物驱避屏障和菌渣循环利用技术;逐步扩大种植面积,完善加工仓储、研发培训等体系。

图为杨博士向团队成员讲述食用菌种植规划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朱明康 供图
实践团队深入田间进行考察。通过实地观察,了解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认真学习相关知识。近距离了解新绿地农业发展情况。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进入田地进行考察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李果果 供图
王经理为实践团队成员讲述相关农业发展情况及未来规划。通过进一步讲解,团队成员对转基因农业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实践队员围绕转基因作物研究与推广展开,了解其发展的科学背景、农业需求及医学与工业驱动因素,明确技术原理,包括核心步骤、主要方法及应用领域,分析优势与争议;接着介绍国内外种植现状,聚焦安徽省,回顾其推广历程,了解目前推广的主要品种,阐述推广意义;还分析了我国推广转基因技术的必要性,涉及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及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角度,并探讨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图为王经理向实践团队成员讲述相关知识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宋孝静 供图
为了解固镇的发展历史,感受固镇深厚的文化底蕴,实践团队成员进入固镇博物馆参观。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参观固镇博物馆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宋孝静 供图
实践成果总结:
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实践团队围绕农业产业升级、农旅融合及科技赋能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实践,取得显著成果。
转基因技术推广为农业发展助力。在安徽等地,转基因抗虫棉等作物推广成效明显,减少了农药使用、提高了产量,固镇新绿地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为转基因玉米、大豆等作物的推广积累了经验,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调整。
特色种植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羊肚菌规模化种植项目通过标准化、智能化种植体系,实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其与花生轮作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带动了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环节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与地方经济提升,兼具生态与社会效益。
在农旅融合与生态农业领域,安徽省新绿地农业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园区“良种生态田,农旅研学地”板块成效突出。该板块依托固镇优越的自然条件与农业、文化资源,打造了良种展示、农事体验、科普研学、生态景观等功能分区,开发了丰富的研学课程。通过多渠道保障措施,推动园区成为集生态农业示范、农事体验等为一体的综合型园区,助力当地产业升级与农旅融合。
科技赋能农业方面,智能种植园建设成果显著。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了农作物生长环境实时监控、生产流程智能化再造及资源投入精准控制等,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同时,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土壤维护、水资源利用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还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支撑。
这些实践从不同维度推动了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与人才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为活动结束在新绿地农业基地的合照 中国青年通讯员 李果果供图
当“三农”脉搏与青春智慧共振,我们以脚步丈量安徽乡村大地——走进新绿地农业科技公司的田间地头,解码企业发展与地方振兴的共生密码;用专业视角勾勒智能种植的大数据蓝图,探索菌业规模化的产业升级路径;让科技下沉为乡村赋能,在农旅融合的生态画卷里,绘就属于青年实践的时代注脚。这趟三下乡之旅,是认知“三农”根基的初心之旅,更是将所学化为实干的躬身之行。未来,实践团队将继续关注乡村发展,不断探索创新,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写下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实践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