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朱伟伟)近日,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暑期实践团队赴桑植县龙潭坪镇四方溪村,调研"河长制"基层实践。团队6月29日独立巡河、7月1日专访巡河员唐玉华,揭示乡村生态治理现实困境与破局路径。
6月29日徒步巡查显示,四方溪村口石碑至上游坡地河段,白色塑料袋、零食包装等生活垃圾散落近岸洄湾,暴雨后上游漂浮物与枯枝混杂堆积。小队认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滞后,导致河道成为废弃物汇集地,国家“河长制”在基层落地面临“最后一公里”执行梗阻。

四方溪洄湾生活垃圾实景
唐玉华是一位在该村任职四年的巡河员,他的巡河工作并无固定场所,每周需携带家用钳子等简易工具,沿河道清理垃圾、劝阻不文明行为。谈及制度成效,唐玉华指出:“现在河道有人管,村民知道不能随便扔了。”屋场会的宣传与定期巡查机制,使责任主体从模糊走向清晰,随意倾倒行为较以往减少。

实践队访谈唐宇华
唐玉华的工作虽有效提升河道清洁度,但面对生活垃圾源头治理等问题时,仍受限于一大难题:村屋场会环保宣传频次不足,年轻人多外出务工,参会以老人为主,“随手丢”习惯难改。尤其小学临近溪流,学生环保教育的缺失更导致垃圾乱丢现象频发“刚劝住村民别丢垃圾,转头又看见塑料袋漂在河里。”唐玉华称,末端清理难以从源头杜绝污染。

实践队与巡河员唐玉华合影
基于调研,小组提出“两位一体”优化建议:一是联合当地学校开展“小河长”环保课堂,通过青少年带动家庭环保意识提升;二是推行“党员联户巡河”制,将河道分段包干至党员家庭,强化日常监督。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团队成员在调研日志中写道,基层生态治理需让政策暖意真正抵达每条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