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讯,邵阳学院赴邵阳市大祥区板桥乡召伯村“青春志愿,普语启航”教育关爱服务团的风掠过渡头桥中学,把志愿服的蓝色吹得鲜亮。在乡村教室的光影里,两段故事悄然生长 —— 一段关于科技的启蒙,一段关于心灵的贴近。透过两张定格的画面,我们看见青春最美的模样:是知识的火种,也是陪伴的温度。
黑板上 “编程小车” 的粉笔字还带着潮气,志愿者郭方捧着编程小车走上讲台时,前排男孩的眼睛瞬间亮成星子。
当郭方打开笔记本演示 “蓝牙遥控模式”,教室里的惊叹声连成一片。孩子们挤到讲台边,指尖小心触碰电路板,像在抚摸一个会呼吸的魔法盒。原来代码不是天书,是能让小车听话的 “密码”;原来科技离自己这么近,近到可以捧在手心。
这堂课里,志愿者教的不只是知识,更是 “提问” 的勇气。那些追着小车打转的目光,那些脱口而出的 “为什么”,都是好奇心破土的声音 —— 就像小车的轮子,一旦开始转动,就再也停不下来。
陪伴之暖:黏土桌上的 “忘年交”
志愿者邓鑫蹲在课桌旁,袖子上沾着五彩黏土,正和三个女孩研究 “怎么给小树装果子”。黑板上 “同甘共苦” 的板书还留着晨会的温度,此刻却化作桌前的欢声笑语:粉色黏土该捏花朵还是爱心?歪扭的 “城堡” 要不要加面旗子?手机随意横在桌角,不知谁的笑声惊飞了窗外的麻雀。
最动人的是某个沉默瞬间:一直躲在角落的男孩,突然把捏好的 “机器人” 推到邓鑫面前,小声说 “送给你”。原来陪伴的魔法,藏在蹲下来的平视里,藏在接纳所有 “不完美” 的笑容里
双向成长:支教是一场相互点亮
郭方发现,孩子们的好奇能打破知识的边界 —— 当她被问 “小车能飞到天上去吗”,突然明白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邓鑫在黏土堆里学会了 “慢下来”,原来倾听比教导更有力量。而孩子们也在蜕变:曾经躲在后排的女孩,如今敢抢着上台演示代码;沉默的男孩,开始主动分享捏黏土的新想法。
在这个夏天,科技是连接世界的桥,陪伴是温暖人心的绳。当编程逻辑遇见手工浪漫,当知识传递化作心灵共振,我们终于懂得:支教的意义,是让孩子看见更广阔的天地,也让志愿者看见更纯粹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