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队,怀揣对非遗文化的敬畏之心,于6月30日走进日照市东港区“无失山房”。在这里,队员们与茶染技艺传承人朱春莲老师围坐茶席,在茶汤与素布的交融中,触摸千年工艺的温度,书写一场传统与青春的相遇。
出发前,实践队做足了功课:梳理茶染从唐代“染采”技艺到现代非遗的演变脉络,发起的线下访谈更显触目——82%的受访者坦言“见过茶染物件,却不知其门道”。这份调研结果,让团队定下了此行的目标:不仅要学透技艺,更要找到让茶染“活”在当下的方法。带着这份沉甸甸的使命,队员们以“解码茶染技艺,激活文化生命力”为方向,叩响了“无失山房”的木门。
推开木窗,满屋茶香裹挟着草木气息扑面而来。展架上,茶染桌旗的赭色纹路如流水蜿蜒,茶染书签的浅褐斑点似秋叶静落。“茶染是和自然讨颜色,”朱老师指着一盆正在冷却的茶汤说,“茶叶的老嫩、水温的高低、染制的时长,哪怕差一点,布上的颜色就会变个模样。”队员们凑近细看,果然每件作品的色泽都独一无二,仿佛藏着自然的私语。
亲手实践时,队员们才发现茶染的“门道”藏在细节里。选茶要挑霜降后的老叶,茶碱更足;煮茶得用陶锅慢熬,忌用铁器伤了茶性;扎布时,用棉线勒出的松紧度不同,染后便会显出或疏或密的花纹。当第一块亲手染制的方巾从茶汤中捞出,青绿中透着微黄,带着茶叶的清香晾晒在竹竿上,队员们忽然懂了:所谓匠心,不过是把自然的馈赠,用耐心一点点织进时光里。
临别时,夕阳透过窗棂,给晾着的茶染布镀上金边。队员们知道,守护茶染不是复刻传统,而是让这缕茶香飘进更多人的生活。未来,青衿染忆实践队将带着亲手染制的作品走进校园、社区,让更多人看见:当古老技艺遇上青春力量,时光留下的不只是痕迹,更是生生不息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