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汁浸布凝雅色,时光染就古韵长。”2025年6月30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青衿染忆”实践团踏上了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的土地,开启了一场充实而深刻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旅。这次实践,他们把目光聚焦在“无失山房”非遗手工坊的茶染技艺上,试图探寻其背后传承的奥秘,以及对“茶乡”日照发展的深远影响。
一踏入“无失山房”,实践团成员就被那扑面而来的茶香与草木香所包围。工坊里,一幅幅茶染作品整齐悬挂,淡雅的米黄、温润的赭石,每一抹色彩都像是在诉说着悠悠往事,沉淀着岁月的厚重。在非遗传承人朱老师的引领下,成员们开启了一场与茶染技艺的深度对话。
朱老师指着一件件作品,耐心讲解着茶叶品种与染色效果的紧密联系。原来,不同茶叶能染出不同色泽,绿茶清新淡雅,红茶浓郁醇厚。晾晒时间也至关重要,多一分则色彩深沉,少一分则韵味不足。这些细节,是茶染技艺传承数百年的关键密码,也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
到了体验环节,朱老师亲自示范,手把手教成员们制作茶染方巾。从茶叶的精心筛选开始,讲究产地、时节与品种;熬制茶汤要用清澈的活水,火候与时间都得精准把握。布料浸润前要预处理,以保证更好上色。扎结染色时,手法的轻重、位置的疏密,都影响着最终图案的呈现。成员们全神贯注,一次次尝试,在指尖与茶香的交融中,逐渐领悟到“三分技艺,七分耐心”的传承真谛。在这个过程中,成员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一项技艺的魅力,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坚守。
此次实践,让“青衿染忆”实践团对茶染非遗有了全方位、立体式的认知。大家文化保护意识显著提升,还提出“高校+手工坊+电商”的创新合作思路。他们计划借助高校科研与人才优势,为茶染技艺注入新元素;手工坊负责提供场地与技术支持,保障作品品质;电商平台则拓宽销售渠道,让茶染作品走向更广阔市场。
离开“无失山房”时,茶香仍萦绕在鼻尖。实践团成员深知,这次相遇只是传承的起点。未来,他们将积极践行,用实际行动为非遗传承添砖加瓦,让古老的茶染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助力“茶乡”日照文化与经济的蓬勃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