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暑气蒸腾的齐鲁大地,曲阜师范大学“杏坛寻声”社会实践队的成员们,带着对儒家文化的敬畏与探究热忱,奔赴孔子博物馆。这支汇聚了国学、历史、文博等多个专业学生的队伍,如同求知若渴的文化行者,渴望在博物馆这座“儒家文化宝库”里,探寻历史脉络、解码文物密码,以青春的力量续写文化传承的崭新篇章。
图为孔子博物馆刻石。马雅丽供图。
初访:邂逅千年文脉
7月12日清晨的阳光为孔子博物馆镀上金边,实践队成员整齐列队。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相遇。踏入序厅,11米高的孔子像迎面而立,目光似穿透千年。队员们屏息凝视,历史的厚重感瞬间袭来,社会实践队的成员感慨:“课本里的‘至圣先师’,此刻如此鲜活。”
跟随讲解员的步伐,队员们穿梭于各个展厅。在青铜器区,周代祭祀鼎的纹理吸引众人目光。“这些纹饰藏着古人的礼乐密码。”博物馆研究员指着鼎上图案,为队员们剖析背后的祭祀文化与等级秩序。
图为博物馆孔子像。马雅丽供图。
深耕:解码文物智慧
古籍展区里,泛黄的《论语》复刻本摊开在案。队员们戴上手套,轻触书页,“学而不思则罔”的语句穿越时空。文物互动区里,实践队尝试“活化”文化。队员们围坐一起,以孔子周游列国为蓝本,编排情景短剧。“夫子,这一路坎坷,‘仁爱’之道到底该咋践行呀?”扮演弟子的队员满脸恳切,朝着“孔子”发问。“以真心对人,遇困境不变公心,把‘仁爱’融入一言一行,便是践行。”扮演孔子的队员沉稳回应,话语里透着儒家智慧。生动演绎让晦涩的儒家思想变得鲜活,博物馆里的游客纷纷被吸引,驻足观看、拍照,有的还跟着剧情轻轻点头,文化传播就在这互动交流中,悄然在众人心中播下种子。
传承:青春讲好故事
实践队深知,传承不止于探寻,更在传播。他们组建“青春讲解团”,把文物故事转化为通俗语言。青少年专区里,队员半蹲在孩子们中间,指着“杏坛讲学”陶俑:“这位穿宽袖衣的爷爷是孔子,正在杏树下教弟子呢。”扎羊角辫的女孩举着手册问:“教数学吗?”队员笑着摇手:“他教‘答应的事要做到’,就像你们和妈妈拉钩要算数。”她拿起画着简笔小人的卡片:“看,这是弟子记笔记呢,就像你们认真写作业——孔子说‘学而时习之’,复习知识很开心哦。”孩子们立刻举着卡片抢答,阳光落在他们举高的小手上,映得陶俑的影子都暖融融的。
同时,队员们利用短视频平台,打造“孔博新说”系列内容。在博物馆庭院,他们以古柏为背景,拍摄“一分钟读懂儒家智慧”短视频。“‘和为贵’不是老古董,是化解矛盾的妙方!”
省思:让传统照进现实
实践尾声,队员们围坐于博物馆庭院,晚风拂过古柏。“从前儒家文化于我,不过是课本里要背的《论语》章句,考完就忘。”队员摩挲着实践手册,“可这几日触摸古籍、听纹饰里的礼乐故事,才懂它是活的智慧。”众人纷纷点头。大家感慨,大学生就该做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仁爱”成待人善意,“和为贵”化日常矛盾,让儒家智慧真正赋能生活。
图为“杏坛寻声”社会实践队成员。马雅丽供图。
夕阳余晖洒在孔子博物馆,为古朴的建筑披上一层暖金纱衣,实践队踏上归程。此次孔子博物馆之行,曲阜师范大学“杏坛寻声”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以青春之姿解码儒家文脉,用探寻的专注、讲述的热忱、传播的担当,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熠熠闪光。这份文化传承的热忱,将随他们回到校园,化作课堂上的研讨、社团里的分享,继续照亮更多人走近传统文化的路,让儒家智慧在青春接力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讯员 马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