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乡村振兴、弥合数字鸿沟的战略部署,7月下旬,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阡陌网安行・芯火护桑梓”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合肥市梁园镇梁园社区,开展数字安全知识普及活动。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乡村居民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和智能手机操作能力,为乡村数字化发展筑牢安全基石。

数字浪潮下,乡村数字安全隐忧凸显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普及,乡村居民的生活日益数字化,智能手机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网络安全意识薄弱、操作技能不足等问题在乡村地区愈发凸显。许多村民对网络诈骗手段缺乏了解,智能手机操作也仅停留在基础层面,移动支付、线上挂号等实用功能既让他们好奇又心存担忧。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村民的数字生活质量,也给乡村数字化发展带来了潜在风险。
针对这一现状,淮北师范大学网络工程专业的6名学生组成实践团队,深入梁园社区开展数字安全教育,旨在提升村民的数字素养,弥合城乡数字鸿沟。
精准把脉,摸清村民数字生活“痛点”
活动初期,团队通过问卷调查全面摸清村民的数字生活状况。队员们分成3个小组,携带设计好的问卷走村入户。问卷涵盖15项核心问题,从“是否会使用微信视频通话”到“收到陌生链接会如何处理”,全面覆盖智能手机操作与网络安全认知。为方便老年村民理解,队员们特意准备了方言版本的口头解释,遇到视力不佳的老人,便逐字逐句念题记录。
此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26份,数据显示,68% - 78%的村民存在智能手机基础操作障碍,65% - 75%对网络诈骗识别方法了解不足,82%的老年群体从未安装过反诈软件。这些数据为后续活动的精准开展提供了有力依据,团队据此将教学内容细化为“基础操作速成”“反诈案例解析”“实用功能解锁”三大模块,确保服务精准对接村民需求。
创新形式,让数字安全知识入脑入心
团队创新采用“动画 + 演示 + 互动”的教学模式。自制的《智能手机防坑指南》动画用乡村生活场景还原常见骗局,如“王大叔收到中奖短信”“李阿姨接到退款电话”等情节,生动有趣,让村民们看得津津有味。播放间隙,队员们现场演示“如何设置复杂密码”“怎样清理手机内存”等实用技巧。
针对老年人群体,队员们特别制作了“大字版”操作手册,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图示帮助他们掌握智能手机的基本功能。在讲解过程中,队员们耐心细致,反复演示,确保老人们能够真正掌握。
一对一帮扶,让科技更有温度
除了集中宣讲,团队成员还组建两支入户小分队,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和特殊需求家庭,提供“一对一”精准帮扶。队员们携带图文并茂的操作手册,上门解决手机卡顿、数据备份、软件安装等实际问题。

在独居老人张爷爷家,队员郑莹莹和刘乐洋手把手教老人正确使用智能手机。当屏幕里出现远方孙子的笑脸时,张爷爷十分感激:“这下好了,天天都能看着娃了,多亏你们这些好孩子。”还有一位村民在学会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后感慨道:“以前总怕点错东西被骗钱,现在学会了怎么分辨,心里踏实多了。”此外,团队还帮助村民清理手机垃圾文件、设置安全密码、绑定亲情号码等,切实解决了他们在数字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青春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专业知识的转化与应用,更是一堂生动的社会责任教育课。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的完善,更需要数字素养的提升。通过面对面讲解、手把手教学,村民们从最初的“不敢用”“不会用”逐渐转变为“放心用”“熟练用”。
队长程尧表示:“作为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我们希望能用所学知识帮助更多人避开网络陷阱,享受数字生活的便利。”队员郑莹莹也感慨道:“看到老人们能独立操作手机和孙子视频,或者成功缴上水电费时露出的笑容,我们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未来,淮北师范大学学子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以青春智慧助力乡村数字化建设,让科技的温度照亮更多角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此次“三下乡”活动通过精准对接需求、创新服务形式,有效弥补了乡村数字教育短板,让“网络安全无小事”的理念深入乡邻心中,为乡村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筑牢了安全基石。(通讯员 程尧)